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感受凤凰 谢德才 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感受凤凰

谢德才

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浓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感觉到稍许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

②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房间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脚下、木板的下面就是沱江水,而我今夜就要枕着沱江入眠。

③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这些作为凤凰古城骄傲的吊脚楼,曾在宋祖英的歌里被反复吟唱,曾是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也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吊脚楼里无比宁静,而沱江上依然有渡船,有浆声灯影,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我顺着一个女孩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底下冲浴。洗后,拖一双鞋,搬一张凳坐到门口的街巷边,与这里人谈起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思考,还说到沈从文的小说与人生……

④入夜,我很久无法入眠。闭上眼,浮现出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看到的是被烟熏火燎的木板壁的吊脚楼。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⑤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的故事,他的气息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

⑥如果你是独自一人去凤凰,又假如你还是单身,你会感到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同去,分享那里的宁静。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同去,脸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深藏已久的喜悦,你们会思想更纯,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更爱对方,会深深感受到河水的浪漫,感受到脚底下这片土地的肥沃、厚实与博大。

⑦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理【解析】
多姿多彩、魅罚无穷的凤凰,她古老而不俗,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出现独有的风味与情愫。她美得让人揪习,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许多伤心的爱情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凄美。

⑧细雨漾漾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

(选自2009年第1期《散文选刊》,本文有删节)

1.在凤凰古城,作者感受到了它哪几方面的魅力?

2.选文第七自然段用“她”来指称凤凰古城,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采用这一指称的作用或效果。

3.在美丽的凤凰古城,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在沱江边的“翠翠楼”?请结合文意做出分析。

4.结合全文,赏析文章末段画线句的意蕴。

 

1.(1)古朴的吊脚楼,使人心静;(2)浓郁的人文气息,引人遐想;(3)别致的生活氛围,让人留恋。 2.这一指称采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凤凰古城的赞美和热爱,揭示出凤凰古城具有灵秀、凄婉、富有韵味等阴柔美的特征。 3.(1)凤凰古城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吊脚楼,而古朴、安静的翠翠楼是其代表;(2)翠翠楼之名源自沈从文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凤凰人文气息浓厚的特点;(3)翠翠楼让人心静,能引发游人对沈从文小说和人生及凤凰古城的生活的思考。 4.(1)暗点风凰与沈从文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2)凸显风凰人文气息浓郁的特点; (3)委婉表达作者对凤凰的留恋之情; (4)代凤凰委婉表达欢迎游人往游的邀请。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凤凰古城,作者感受到了它哪几方面的魅力”,这是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依次进行归纳。二、三、四这几节主要是写凤凰城吊脚楼的古朴,五六节写凤凰城的人文气息浓厚,第七节写凤凰城的生活氛围,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的筛选概括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并以此到文中确定区域,比如本题中,“在凤凰古城,作者感受到了它哪几方面的魅力”,“在凤凰古城”告诉考生所写内容应属在凤凰古城的时候,由此可以排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哪几方面的魅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应是凤凰古城表现出的特点;二是确定区域,从题干来看,本题的答案应在文本的主体部分;三是依据分值给文章分层,六分说明要把中间分成三个层次,这就要求考生抓住过渡性的句子,比如“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文第七自然段用‘她’来指称凤凰古城,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采用这一指称的作用或效果”,这是考查人称的技巧。题干已经说了“用‘她’来指称凤凰古城”,这是暗示学生,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凤凰古城当成了有生命的人;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她古老而不俗,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出现独有的风味与情愫。她美得让人揪习,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凤凰古城的赞美和热爱,表现出凤凰古城的灵秀有韵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题的角度如下: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 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 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 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人称所指的对象是谁,以此来辨明是否使用比拟的手法,同时结合内容体会情感。比如本题中,“她”指“凤凰古城”,这就赋予古城以人的生命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美丽的凤凰古城,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在沱江边的‘翠翠楼’?请结合文意做出分析”,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意图。文章写作的主体是凤凰古城,通过翠翠楼可以更好的体现古城的特点。可以从翠翠楼的特点、内蕴以及给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思考答题。从第二段来看,翠翠楼是最古老的吊脚楼之一,她古朴安静;楼的名称源自沈从文的小说,这表现出凤凰古城的人文气息;身处翠翠楼,人的内心便平静下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材料的安排。应抓住题干给出的材料内容,然后分析文本的主旨,再分析两者的关系。比如本题中,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凤凰古城,而作者重点写沱江边的翠翠楼,考生就应分析凤凰古城有什么特点,而翠翠楼有什么特点,借助对翠翠楼的叙写,是否能体现凤凰古城的特点。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结合全文,赏析文章末段画线句的意蕴”,这是一道探究意蕴的题目。要探究题目的意义,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细雨漾漾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翠翠”既指沈从文的作品,也指凤凰古城,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翠翠”凸显了凤凰古城浓郁的人文气息;“明天你还会来吗”,这既是凤凰古城对游人的欢迎之意,也是作者对凤凰的不舍之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句子含意题要审清如下几点:位置特点(文首、文中、文尾,段首、段中、段尾),相邻句,句内关键词,句内结构层次(单句、复句等),句子表达特点(有无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解答的时候,一般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先说句内含义,再说句外含义;先说关键词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比如本题中,应抓住“翠翠”“明天你还会来吗?”这两句话来分析其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欲速则不达,          。(《论语》)

(2)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5)嗟乎!          ,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

(6)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8)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凤栖梧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①倡条:柳枝。②青青:借指“杨柳曲”。

(1)“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析。

(2)这首词上阕写柳的句子“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与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封员外郎密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王安石

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晋陵丁君卒。王某曰:“噫,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君讳宝臣,字元珍,少与其兄宗臣皆以文行称乡里,号为“二丁”。景祐中,皆以进士起家。君为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公游相好也。又为淮南节度掌书记。或诬富人以博,州将,贵人也,猜而专,吏莫敢议,君独力争正其狱。又为杭州观察判官,举者兼州学教授,又用举者迁太子中充,知越州剡县。盖其始至,流大姓一人,而县遂,卒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于是再迁为太常博士,移知端州。侬智高反,攻至其治所。君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免一官,徙黄州。会恩除太常丞,监湖州酒,又以大臣有解举者迁博士,知越州诸暨县。其治诸暨如剡,越人以君为循吏也。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君质直自守,接上下以恕。虽贫困,未尝言利,于朋友故旧,无所不尽。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居无何,御史论君尝废矣,不当复用,遂出通判永州。世皆以咎言者,谓为不宜,夫驱未尝教之卒,临不可守之城,以战虎狼百倍之贼,议今之法,则独可守死尔,论古之道,则有不去以死,有去之以生。吏方操法以责士,则君之流离穷困几至老死,尚以得罪于言者,亦其理也。君以治平三年待阙于常州,于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以四年四月四日卒,年五十八。

(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者兼州学教授           用:任用

B.流大姓一人,而县遂       治:遍及

C.免一官,徙黄州           坐:由……获罪

D.越人以君为循吏也         滋:更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元珍任峡州军事判官时,与欧阳修交往甚密。担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有人借赌博诬陷富人,依法处理了这个案件。

B.侬智高率叛军攻打丁元珍的官署,丁元珍虽亲自出战,但由于指挥不利,惨败而逃,因罪被免官,调任黄州。

C.丁元珍为人正直自守,待人宽容。他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对朋友故交,乐意竭尽所有,因而深得人们爱戴。

D.丁元珍在英宗即位后,任过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因御史弹劾,被外放永州任职,后来才任尚书司封员外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2)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

4.丁元珍在为官上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B.“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江南的春风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到杭州游览的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白天路途的奔波,肩上挑痕的辣痛,一到夜晚,进入旅店,一靠枕头,这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立刻随周公而去。

 

查看答案

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今天不去看球赛了,你自己去吧!

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

D.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