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倨傲无礼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1. C 2.B 3.B 4.(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采分点:弃反、捐、以、且 各1分,句意1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采分点:中国、王、使、遽 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王王”两个连用,一定有一个活用为动词“称王”,所以排除A.B;“新劳苦”是“天子怜百姓”的具体内容,应该放一起更好,所以选C。原文标点:“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B项,“上称下”应该为“下称上”。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弃反:背弃;捐:抛弃;以:凭借;且:将要。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中国:中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假使;遽:就。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说苑》)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史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茶是一种饮品,它和茶文化一样都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产物。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茶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以茶为载体,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精神财富。

我国的茶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树古已有之,据《尔雅·释木》载:“槚,苦荼。”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茶的药用。西周武王伐纣,茶叶成为贡品,这是茶的祭祀用。汉之前的茶用作食品,如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成为饮品是在西汉之后,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西汉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的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可知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形成了像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魏晋南北朝已形成饮茶之风,隋代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形成“人家不可一日无”的景象,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代曲艺进入茶馆,同时茶叶开始对外贸易。

茶与一般饮食有很大差别,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生理需要,还能满足人们深层的心理需求,这是其它饮食难以实现的。茶饮具有的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有助于人们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很合拍,也符合儒道佛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时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生态有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继续发挥着积极和巨大的作用。

现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为茶艺与茶道,它们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指人们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品质的精神追求。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都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强调和诚处世,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感悟。茶艺与茶道不可分割,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现代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又是大众文化,不仅社会名流乐意享受,广大民众也愿意积极推行,茶文化几乎覆盖全民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们有必要以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使我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1.下列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两者都包含着与“茶”有关的精神财富的内容。

B.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它形成伊始,就与作为饮品的“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不同时代中“茶”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茶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

D.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茶文化都依靠与一般饮食不同的“茶”发挥着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树古已有之,茶有药用记载,还有“祭祀用”和“食用”,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饮品。

B.秦汉时的记载和西汉巴蜀的饮茶时尚,可以印证茶用作食品与成为饮品是以西汉为分界的。

C.一般的饮食只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很难用以陶冶情操,也很难与“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合拍。

D.茶艺和茶道,分属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艺中有道,道中有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茶成为饮品开始,饮茶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茶文化则几乎覆盖全民。

B.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这些都是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茶文化的体现。

C.人们以崇茶为荣并在品茶时追求高雅享受,体现出茶饮的天然特性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影响。

D.现代茶文化影响巨大,由社会名流乐意享受的高雅部分和广大民众积极推行的大众部分组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今手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具。有文化学者以为:“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长在人的身体上。”现实中,在与亲友相聚时,你无论是拿着手机缩在一隅,还是边高谈阔论边不时摩挲手机,这都不奇怪,而不这么做的人,倒显得有些奇怪。

手机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越来越多地思考着。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然后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其三)》“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   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   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它   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对重点部分要言不烦,  不乏真知灼见,读来着实受益匪浅,这是很多类似的著作很难相媲美的亮点。这些文章,   给人以科学的教益,   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替                        不仅      

B.为                 其中             

C.向                       不仅仅     而且

D.对      /            的确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