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与孟子“舍生取义”相似的人生追求的诗句是: ? 。
(2)《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描述蜀道形成的诗句是: , 。
(3)《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 , ”,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施行三百六十天,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B.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C.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D.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在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徐光启“乡试第一”,可称之为解元。
C.尚书作为官职,早期是负责文书奏章的低级官吏,自隋唐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文中徐光启就担任过礼部尚书。
D.古代用来纪日的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文中的“辛丑朔”:干支置前,表示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这天是初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爱好广泛,涉猎颇多,不仅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还全面研习了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方面的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仕途坎坷,屡屡受挫,曾先后受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的弹劾。
C.徐光启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难之时,曾多次上疏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破格提拔。
D.徐光启博学强识,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去世后,崇祯皇帝要他的家属把遗留的书稿送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因而得以刊行公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2.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健康成长是青少年成人成才成功的关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意欲健康成长要明晓三大要素:立志者成人、发奋者成才、自信者成功。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个要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是近几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年份 | 网上阅读 | 手机阅读 | 电子书阅读 | 纸质阅读 |
2012年 | 30.1% | 29.0% | 3.9% | 36.1% |
2013年 | 31.4% | 31.8% | 4.0% | 32.8% |
2014年 | 32.9% | 33.6% | 4.1% | 29.4% |
2015年 | 34.6% | 36.1% | 4.2% | 27.1% |
请简要概括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不得出现数字),并就这种变化谈两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