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巴 金 自 传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常常会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笔纸。

B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从小就立志要当小说家。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

2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内涵。

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作者1927年在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1)BD(答B给3分,D给2分,E给1分;答A.C不给分。) (2)作者说的思想感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束缚人们思想与戕害人们心灵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极端憎恶;二是寻找拯救自己、拯救亲人、拯救世界的急切心情与真实情感。 (3)主要运用了对比与烘托得手法。①将“我”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我”内心的痛苦。②以冷清、寂静的环境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出“我”的痛苦。③用巴黎援助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我”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每点2分) (4)观点一: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2分)(1)①巴金走出富裕的家庭,走上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醒、不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 ②在救自己的过程中,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己的毒害和压迫。 观点二: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有拯救自己的行为。(2分)①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找自身的革新。②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 【解析】 (1)试题分析:E“非常大的帮助”有些夸大。A说巴金“言不由衷”于文无据。C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只是说,巴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他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文章第四段的文字,我们很容易知道:在旧礼教束缚的社会中,巴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因而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不难回答。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此题不难作答,通读文章中描述1927年巴黎生活的文字,可以知道文章运用了对比、烘托等方法,增加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观点必须明确,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简洁。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大厨

祝晓林

民国三十一年,清明节那一天,日本人来到了白楼镇。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饭堂。

日本人的九个炊事员说起来还算比较尊重张大厨。其中有个叫西田的,非常虚心地向大厨请教刀功以及怎样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对大厨说,打完仗,回家,开一家餐馆。大厨听了点点头,很勉强地笑了笑。大厨不卑不亢,很少说话,日本人称他为“哑巴大厨”。

不久,白楼镇出了两桩命案。先是进进出出总牵着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镇东的杏花楼。继而,中队长的一个翻译官何先生在一次赶圩时,大白天,被人用乱棍打死。

整个白楼镇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也被封闭,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门口有日本兵站岗,饭庄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

一天早晨,大厨照例在厨房里忙着。一位屠户送来一扇猪肉。“张大厨,还认得我吗?”大厨注视良久:“哎呀呀,是你!”又惊又喜。夜里,大厨对母亲说,刘一刀回来啦!大厨的母亲一时没想起来刘一刀是谁。大厨说,爹在世时,送猪肉的刘屠户,杀猪下刀下得贼准的那个刘一刀。

一连几天,刘一刀都来送猪肉,每次来,都有日本兵跟进跟出,逗留的时间很短。一晚,大厨告诉母亲,那两个人是刘一刀他们杀的。母亲说,我估摸着也是他,别人谁有这个豹子胆?有次送肉,走的时候,刘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厨一脚。大厨弯腰一看,案板底下有个小纸包。大厨慌忙蹲下,假装系鞋带把小纸包塞进鞋帮里。大厨回家打开一看,吓得整夜没睡。

“行不?”第二天,刘一刀问。“不行,”大厨不敢正眼看刘一刀,“他们盯得紧。你都瞧见了,炊事兵在开饭前,每样东西,总让我和那狼犬先吃。”

“没别的法子?”第三天,刘一刀问。大厨摇头。第四天,刘一刀又问。大厨还是摇头。

“想出法子了?”第五天,刘一刀问。

大厨把头轻轻点了点,说,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养几天。

送走刘一刀,大厨对西田说:“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大厨还比比画画做了个躺倒休息的动作。大厨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

天很快暗下来。张大厨划着一根火柴,颤抖着手将煤油灯点燃,满屋子便弥漫着暗红的亮光。光亮中,大厨那壮实的身体宛如一座山。后来大厨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檀木箱子,找了几本焦黄的书,东抄西抄。

深秋的白楼镇,已经很冷了。大厨坐在床上缩起脖子,时不时地袖一袖手。虽然一整天没吃东西,可大厨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夜至三更,大厨伸了伸腰,温了壶酒,款款地喝。渐渐地,大厨那张敦厚的脸上泛起团团红晕,渐渐地,大厨就迷迷糊糊和衣睡着了。接连几天,大厨悉心地给几个日本炊事兵讲一道名菜“佛跳墙”的做法,还许诺说,到了冬天,一定做给他们尝尝。西田听得非常仔细,还用猪肉试做了,很香,很酥,很鲜。西田请大厨用中文写了许多配料的名称,并一个劲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

那天刮着风,下着雨,白楼镇显得清冷。屠户刘一刀扛着一只肥肥的大狗走进皇宫饭庄时,最高兴的是西田,“哟唏哟唏”叫个不停。“佛跳墙”这道菜是在晚餐吃的。据说,那香味儿香遍半个白楼镇。照例,大厨和宪兵队的那只狼犬先尝。

很快,风卷残云。大厨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个白萝卜就回屋了。走的时候,大厨顺手递了个白萝卜给西田吃。大厨回屋以后对家人做了一番交代。

一夜无事。第二天,大厨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而驻扎在白楼镇的宪兵除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站岗放哨的也进了阎罗殿。

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轰动一时的白楼镇事件。

1995年春,那个幸存的日本人西田来到白楼镇,对镇长谈起这件事,不经意提到了大厨吃了个白萝卜,他也吃了个白萝卜。

这白萝卜兴许就解了毒。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写张大厨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写他夜半三更独自温了酒喝,都是为了表现张大厨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他最后的选择的高尚。

C“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的交代,为下文写计策的施行作了必要的铺垫,说明后来毒死的人里面没有中国人。

D小说两次提到大厨和那只狼犬先吃,前一次是交代施毒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后一次暗示施毒计的高妙:不引人怀疑。

E小说文字简洁,暗示性强,如“杀猪下刀下得贼准”,既写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写出了人物个性——勇敢、凶狠。

2主人公张大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西田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4小说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补叙,小说加上这个补叙有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有删节

①苞苴:贿赂。②夤缘:攀附权贵。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3000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二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二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 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了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只要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就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国土面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各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C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始,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包括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就自称“中国”了。

D“中国”的概念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其外延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天子之国”这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后来成了各个王朝所统辖的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

B各统一的王朝除了有自己的国号外,还有一个统称就是“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有“中华和“中国”两个简称,后来基本都是用“中国”。

C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但这个中原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既可指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又可以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D“中国”的含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或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一部包括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