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你简析。

2.诗歌颈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你简要赏析。

 

1.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6分) 2.①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 十四扬帆远去为实景。②耳际似乎响起了韩十四所经的黄牛滩流水淙淙,黄牛峡更显静谧,为虚景。③秋风中,诗人从 想象中醒来,眼前白马江头暮色渐浓,树影稀疏,又是实景。④虚实相生,⑤饱含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和惆怅之感。(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不单是从诗句出发,要综观诗题、作者(知人论诗、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还包括注解。分析时,应逐句解读,切忌遗漏要点。首联“兵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抨击忧愤;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表达了作者因战争家破人亡的哀痛孤独之情;颈联表现了友人离去,诗人的孤独寂寞;尾联“应须各努力”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本题已经明确指出颈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要围绕颈联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分析,再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所业文干之                干:冒犯

B令与诸子游                  游:结交

C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累:多

D为当涂者所薄                当涂:做官

2.文中划曲线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此后一生郁郁不得志。

C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

D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筠的清雅秀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矛盾?请简要分析。

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晁错传

①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身”。

②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         逮:及,殃及

B为御史大夫           迁:升任

C吴、楚七国俱        反:反叛

D吴、楚相          遗:遗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御之                  ②杀之应陈涉

B①请诸侯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

C意不在错也                  皆出于此乎?

D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4.翻译句子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2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

3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但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生物不仅有竞争,还有互助的一面。因此,“弱肉强食”这个词极不精确,歪曲了演化过程的性质。自然选择意味着能帮助适应环境的基因会拥有更多的拷贝,但它不是演化的唯一规律。自然界的演化,除了以适应为中心的自然选择的许多不同形式和过程外,还有其他机制,包括中性演化和性选择等。自然选择并不意味着我把你杀了,我就生存了,不是这个意思,更不能把它一般化。

A自然选择有许多机制,如适应性演化、中性演化、性选择演化等。

B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助的一面。

C我们不应该持有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物演化论观点。

D自然选择虽然不是强者生存,但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