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B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C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D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它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②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1.D 2.A 3.C 4.①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②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浏览句子所在的语段,把握整体的语境;然后诵读划线的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这段话意思是“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如“禾”“秉”“寿春府教授”“童贯”“贯”“上”,最后依据事件的发展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A项,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解析:C项,“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有误;从文章第四段来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戍,守军;缮,修补;戒,防备;不虞,不测;格,搁置。第二句中,“祸福死生,命也”,判断句;“可以”,可以用;“易”,换,交换;分,分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农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答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罐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罐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罐的同党而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 (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一定要自知其无知。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源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来源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道士将其作为修道经典,哲学家称之为哲学著作,政治家则视之为政治学资源。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贯通始终的宗旨?这值得我们分析。《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概括起来,其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

先看德论。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

如何能使自己“心彻”?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若要纯真朴素,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因为“绝学无忧”。其二是“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而,应该“少私寡欲”。其三是以德抱怨。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

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要领之二是“守一”。在《道德经》中,“一”在身体内部,是念头着落的对象,故称“守一”。守一之术,首先须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便“内视反听”,念头向自己身体内部视和听。这个“一”在什么位置?《道德经》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指下丹田,意念守住这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调整气息,放松身体,如婴儿一般。如此修行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玄览”、“天门开阖”等一系列心理体验,这便是修道者所谓的开悟。魂魄修得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无为”,却能“无不为”,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混成”之物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始”与“母”。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来源。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

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节选自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修心开悟之后凭直觉体验。

B“道”是物之精华,由万物混合而成,是“物”;但又不具有物质性,是“非物”

C“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又是万物之本体,具有演变成宇宙万物的无限可能。

D“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母,将万物分解成最细微的元素,这种元素就是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心彻”,不仅要内心朴素、纯真无邪,也要知足寡欲、以德报怨,更要“守一”。

B老子认为,“仁义”“大伪”“慈孝”“忠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社会道德败坏。

C在老子看来,所谓的科技文明、社会道德都会影响人们淳朴的本性,应该被抛弃。

D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意念着落于“一”,如此修行,就有可能开悟见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内心澄澈纯净,若“孺子之心”,与通常所说的“品德”之“德”不同。

B魂魄修到极致,就可以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境界。

C老子认为要改变道德败坏的末世现状,就必须“修德”,“修德”可以“悟道”,“悟道”之后,才能让世界变得全然两样。

D作者将《道德经》定性为一部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修行之书,是为了批驳认为它是修道经典、哲学著作或政治学资源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皆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间曰:“至尊崩过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 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 的布衣,也叫“褐”。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 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 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2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田园牧歌

袁省梅

二孬背了一捆草回来,媳妇喊他吃饭,他不吃,叫媳妇出来先把草铡了。

媳妇说,就不能等一会儿啊,我看你待这牛比待你爸还上心。

二孬说,赶紧把草铡了把牛喂上,陈老板来咧。

羊凹岭西沟荒了好多年了,没人承包,陈老板花了一点钱就跟村里签了三十年的合同,雇了二孬和媳妇管理沟地。沟里种着菜,还种着玉米、红薯、花生,沟边上崖畔上还有枣树核桃树。沟里活多,二孬两口子忙不过来时,陈老板就叫二孬雇人。陈老板说,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这沟地种好,让这些瓜瓜果果长好。陈老板说,现在有这么一片地多金贵啊,花钱是小事,要把地利用好。

二孬听陈老板说得有情有理,就到村里唤了几个人来干活。干到半截,那几个人却撂下不干了,说太累了,说在工程队干一天活儿还挣八十块哩,你才给三十。

二孬没法子,给陈老板说了。陈老板二话没说就同意加钱。二孬看那几个人干得欢喜,心里就嘀咕开来,还是人家陈老板有肚量,不计较这地里活儿的轻重就给加钱。二孬心说,难怪人家不爱跟农民打交道,素质低,麻烦。

让二孬没想到的是,陈老板在沟边上盖了两间房一座凉亭,叫二孬和媳妇搬过来住,说沟里的活儿多了,住到沟里,省得来回跑。二孬高兴得逢人便说陈老板的义气和善心。

二孬不愧是干农活的把式,把沟里的瓜果蔬菜打理得一天一个样,该绿的绿,该红的红,郁郁葱葱,一片盎然。陈老板也比以前来得勤了。今天带张局长李厂长来,明天带王主席赵镇长来。来了,先带着人在沟里转悠一圈,指着沟里的瓜和菜说,都是上的农家肥,不打一滴农药不下一粒化肥。二孬在一旁给那些人摘菜摘瓜果,听着那些人说茄子长得好玉米穗子大,心里就灌了蜜糖般甜,手下就越发地快了。

那些人看完,还要在凉亭下吃饭。那些人吃着二孬和媳妇端上来的嫩玉米热红薯煮花生,都说真好,说这才是生活,田园生活,美。那些人吃了喝了,还要带些回去。不用陈老板吩咐,二孬已把瓜果都摘好装好了。

沟里的瓜果蔬菜再多,也有断货的时候。陈老板带马局长吴科长来时,就悄悄吩咐二孬去市场买去。

二孬说,买来的跟咱这不一样。

陈老板说,你不说谁知道?拿到咱地里了就是咱地里长的。

前几天,陈老板给二孬一沓钱,要二孬买头牛回来。二孬不明白陈老板的意思,说咱这地高高低低的,牛使不上劲,还得买饲料喂养。

陈老板说买饲料没问题,你喂,我给你加工钱。

二孬就没话说了。二孬就牵回来一头黄牛。

二孬铡着草,问媳妇知道陈老板为啥买牛。

媳妇白了他一眼,叫他快点铡,说人家买个牛算啥,就是买个猴子耍,关你屁事。

二孬刚把牛喂饱,陈老板开车来了。嘀嘀呜呜,一下子来了三辆车。车上下来好些人,有男人,也有女人和孩子。沟里一下就热闹开了。那些人摘酸枣打核桃,还站在沟畔崖边摆着姿势照相摄像。

陈老板悄悄地吩咐二孬把牛擦洗干净,说今个来的马局长你知道不,咱县里的,还有他老婆孩子,一会儿他们要跟牛照相。陈老板说,养牛是马局长的老婆提出来的,说要有个牛这沟地才像个田园,才有个田园味。

二孬点了头,心说陈老板买牛原来是为了县上的马局长。哪个马局长,二孬不清楚。

那伙人果然要跟牛照相。站在牛边拍,骑在牛背上拍。马局长也要骑在牛背上照相,肥胖的身子骑在牛背上,牛哞哞叫了好几声,惹得一帮人哈哈大笑,都叫马局长扮个牧童,田园牧歌,多好。有人折了截棍子给了马局长,肥嘟嘟的马局长就把棍子横在嘴边,做起了牧童吹笛状,一帮人又是一阵的哄笑。

二孬蹲在菜地摘菜,心里直担心牛。陈老板过来给了他一条白毛巾,叫二孬系在头上,牵上牛。那些人要跟二孬和牛照相。

没几天,陈老板又领几个人来沟里玩。同样的,摘了菜摘了瓜果,还要跟牛照相跟二孬照相。

有一天,陈老板打电话叫二孬把牛刷洗干净,说一会儿有个重要人物来。二孬突然觉得很恼火,还有些委屈,两股气纠结着在心里滋滋搅腾。二孬叫媳妇回家,说不干了。媳妇不明白,说陈老板对咱这么好,给的工资也不低,咱还能把咱地里的庄稼管了,到哪找这么好的活儿?

二孬黑着眉眼不吭气。他知道媳妇说得没错,可那股火还在心里搅扰得他难受。二孬把头低在两腿间,想他们不是想跟牛耍吗?我就让牛睡不醒。这样想时,二孬得意地嘿嘿笑了,倏地站起来走了。

媳妇问他去哪儿?陈老板就要来了。二孬没理媳妇,向保健站奔去。

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二孬雇来帮忙干活的村里人嫌陈老板给的工钱太少而活太累,干到半截就撂下不干了。这表明村人精于算计,好逸恶劳。

B来沟里参观的人都夸奖这里的瓜果蔬菜,称道田园生活之美,吃喝之后还带些果蔬回去。这表明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C文中简笔勾画马局长骑在牛背上做牧童吹笛状的形象与周围人哄笑的场景,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对不正之风的嘲讽之意。

D二孬恼火、委屈,想不干了,他媳妇不解,数落了他一番。由此可见他媳妇是一个重情重义、本分厚道、讲求实惠的人。

E本文叙述二孬在陈老板承包的沟地里劳作的见闻感受,主线明晰;人物描写简练传神;语言通俗、浅近,富有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二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田园牧歌”为题,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忧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C“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完全促使了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2文章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结合文本分析朱希祖的“痛”与“梦” 分别是什么?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