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

2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梳理他一生做学术上做出的贡献。

3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试对这一结尾进行评价。

 

(1)AC(选A项3分 ,C项2分,E项1分) (2)①完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②完成《元白诗笺证稿》③撰写《论再生缘》④完成《柳如是别传》(每点一分。) (3)这一结尾结的好(1分):这样写文章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1分)这样结尾凸显了陈寅恪的心境和志趣(1分),突出了他一生“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 (1分),表达了作者的感叹和感喟之情(1分)(如果回答“不好”的,依据其分析,酌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技巧。首先应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典型的技巧。E项“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不太准确。B项,“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本文未提及。D项,原文有: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梳理他一生做学术上做出的贡献”,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归纳文中所写传主的事件,主要有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然后筛选出“学术上”的贡献,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试对这一结尾进行评价”。这是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可以从结尾的形式、对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表达、对情感的表现等角度作答。从形式上来看,结尾非常简短,含蓄隽永;从内容表达上来看,“没有留下遗嘱”,突出陈寅恪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这一主题,表现作者对他的感叹和崇敬之情。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流逝的古典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2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3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古典”给你带来的独特体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2杜甫在《登高》中以“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他乡、晚年孤苦寂寞的惆怅之情。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2.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B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C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D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它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②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一定要自知其无知。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源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来源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