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D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E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1)E给3分,A给2分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年方十八”是赞誉陈复礼虽年届八十,仍然创新精神不减,赤子之心长存;②“高大全”,指陈复礼的摄影艺术创作具有高境界,大气派和对生活全方位的表现;③“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陈复礼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素养的魅力。 (3)①在风光摄影中彰显中国画意。使镜头下散发着深厚的丹青气息;②将传统艺术如书法、篆刻、诗词等融入摄影,高扬起“中国气派”的旗帜;③在兼具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影画合璧”的发明与独创。(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有家学渊源,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②醉心丹青,诵读古籍,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③热爱国家和人民,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④人生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因而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素材;⑤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终生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高格调。(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文中无据;C项,“始终”不对,应是“改革开放前追求的是美,改革开放后追求的是真、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说话人;二是这句话具体指陈复礼的哪些特点,如艺术创作上、为人品格上等。这句话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分析这句话中的词语指代陈复礼哪些方面的内容,如“年方十八”,指的是陈复礼已经八十高龄,但创新精神不减;“高大全”,从后文看主要指陈复礼摄影作品的特点,比如境界、对生活的表现等;“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陈复礼的学识、人品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题干的要求的具体指向,“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意思是陈复礼在摄影中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在筛选信息时,就可以把陈复礼在摄影中融入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找出来,然后概括即可。比如第四段,主要介绍了陈复礼的摄影具有浓厚的丹青气息,把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了摄影;第五段,写陈复礼把书法、篆刻、诗歌等融入摄影艺术中;第六段,写陈复礼发明了“影画合璧”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第二段,介绍了陈复礼的文化渊源和受到的文化熏陶以及因为时局而流浪的生活状态;第四到六段,主要介绍陈复礼在摄影艺术上的追求;第七段,介绍陈复礼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托,对和平的追求等;第八段,介绍改革开放前后陈复礼摄影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意义。相关链接中,①写陈复礼受到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情况,②写陈复礼在摄影艺术中追求中国画境界,③写陈复礼对祖国、人民的强烈的爱等。由此可以看出,陈复礼之所以能够成为摄影艺术大师,与他的家庭、早年的流浪生活、对祖国人民的爱、对艺术的追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米

刘国芳

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裤褂,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

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着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后来,老头闲不住了,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时值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忽然就明白了: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的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伺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拿着警棍走过来凶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罗嗦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老头看看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竟种上了玉米。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

这天深夜,有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正要偷东西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说:“他是你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说:“放你妈的狗屁,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老头半响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说着,从身上拿出一部手机来,很精致。老头迅速拔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

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颗又一颗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颗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人们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摘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7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人刚入住花园小区时,人们看不起他甚至反感他,觉得他是个乡下老头,老人笑着跟邻居们打招呼也被大家认为是自作多情。

B小说通过对清洁工、保安、小区住户、物业经理、开发商等次要人物的言行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老头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主旨。

C收下了老人的玉米之后,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原来的“乡下人”变成了“老头人这么好”,老人用自己的真诚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冷漠。

D文中反复写保安“凶”老头,还怀疑他跟贼是一伙的,用警棍指点他、打他,这写出了保安的势利,看不起乡下人,人品较低。

E老人自告奋勇打扫小区卫生与清洁工每天只在早上打扫一次卫生形成对比,批判了清洁工的懒惰,也为人们误解老人的身份做了铺垫。

2小说第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简析文中老头的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小说是写老头的,题目改为“种玉米的老头”更为合适。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

2《阿房赋》中杜牧描绘宫殿阁楼连绵不断而遮蔽天日的句子是:                                        

3《游山西村》里体现了陆游在迷惘之际却豁然开朗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率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牦①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②,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①豪牦:即毫牦,兽尾毛,喻极细微。②重听:耳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邮亭     舍:放弃。

B米盐        靡:细腻,细密

C节用        殖:增加,增长

D重听        颇:稍微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B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C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D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有智慧,因而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赢得了官吏百姓的爱戴,太守也非常信任他。

B设法让外出的官吏不敢隐瞒任何事情,说明黄霸心思缜密,处理政务游刃有余;而安葬鳏寡孤独一事旨在表现他的宽厚仁德。

C不管是“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还是“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黄霸都能殚精竭虑把这些事推行下去,足见其出众的为政能力。

D从为官方式上来看,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的处事原则,以及对许丞问题的处理办法,都显示了为官的仁义、公正。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吏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②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③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④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⑤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⑥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⑦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不需要秩序的,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整齐,以体现其理趣。

D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D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