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筱岩公书写处方之时,唯病家之安危为重,凝思于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之间,本不着意于笔墨, ,却写得冲和之气横溢。
(2)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 ,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都有特殊的困难和问题。
(3)苏裕钢把布抖开、码平、卷好,动作 ,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卷40多米长的绒布卷好了。
A.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B.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C.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D.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俞平伯:花落春仍在
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 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
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 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
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 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
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曾些子益贫农。”(《邻娃问字》)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 1970 年 4 月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
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年 1 月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陋室》)
1971 年 1 月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
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 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有忿怨, 1988 年 4 月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
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节选自《文人的闲话》,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②1954 年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 梦》的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 自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
B.与钱钟书夫妇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相比,俞平伯夫妇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 可见他俩还是得到了一种照顾。
C.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
D.“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是指与农民、土地的贴近解构了俞平伯因流放而造成的厄运,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
E.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 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
(2)本文标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有什么精妙之处?(
(3)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 豫南所过的生活。
(4)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祭 狼
申 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一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这时头狼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头狼怎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难道余下的狼又回来报复了?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查看。
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那竟然是几只狐狸!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天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该死的狐狸,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他把东西放在头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头狼占尽上风,孟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
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
(2)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分析。
(4)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请列举两例。作者把头狼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名篇默写题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 , 。
(2)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有人认为本词“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但从全词看,这种说法显然跟主题不合。试解说一下不合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对下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后代
B.更若役 更,更改
C.向吾不为斯役 向,假使
D.曩与吾祖居者 曩,从前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B.蒋氏三代居住乡里已有六十年,乡亲们生活日渐窘迫,有的人不得不迁离故士,有的人饥渴交加死去。和蒋氏祖父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
C.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整日处于不安与危险之中;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乡邻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而蒋氏则一年只要冒两次死亡的危险。
D.蒋氏不愿意更改劳役,是因为赋敛的毒害比毒蛇更严重。他自认为跟乡亲们比起来,他已经幸运得多了。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