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仔细观察下面这枚“国家节水标志”,准确理解标志的含意,然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

仔细观察下面这枚“国家节水标志”,准确理解标志的含意,然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填写适当的文字,使上下文句意衔接自然。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国家节水标志”由          组成。绿色的圆形标志中圆形背景实际为绿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             ;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水和手的结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两个点,且水滴正处在“心”字的中间一点处,寓意着          

 

 

(1)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2)公众参与,人人动手 (3)节约用水需要每一个人牢记在心(用心去呵护)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仔细观察下面这枚‘国家节水标志’,准确理解标志的含义,然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文字,使上下句衔接自然”,这是图文转换题中的徽标题。本题变相考查描绘画面和揭示寓意两种题型。只要抓住徽标的主题“国家节水标志”来揭示寓意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徽标题,1、审题最重要:文字除外。2、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3、介绍图标按顺序:由上到下。4、解释寓意由表及里。5、联系具体对象合理想象。6、答案总分结构要记牢。比如本题,考生应抓住“国家节水标志”这一主题来概括寓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__________,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5月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B.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 2017 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________,有言必践,传送着中国的极大诚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襟怀,赢得了世贸成员和国际舆论的佳评。

②出了事故,首先应调查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决策的科学化问题。古今之市领导,似乎还在车上,就作出重大决定了。而且_______________,权重如天。

③在推销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_______________ ,以达到最佳效果。

A.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 一字千金 

B.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字千金

C.一字千金 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 

D.一言九鼎 一字千金 一诺千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

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儒雅、谦和。他虽工科出身,但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又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对人和颜悦色。

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其夫人韩咏华,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做教务长时,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学教员、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资料员转升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学生情绪非常激昂。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军队到清华清查,竟被同学缴了械,运输车辆亦被掀翻,领队的团长也被扣留。当晚,有一个师的部队荷枪实弹进入校园,当时有20名左右的同学被捕。

第二天梅贻琦召集全校同学讲话,以极沉痛而低沉幽默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最后梅贻琦表示:“你们还要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

西南联大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任联大常委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在办学8年的岁月里,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校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这笔基金,不愿用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因此,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回到台湾后,把这笔款子用在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新竹清华大学上。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同学徐君陶回忆,梅贻琦看榜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从容不迫,与众不同。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大家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B.梅贻琦工科出身,但儒雅、谦和,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

C.早期的清华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不过梅贻琦成就有限,因为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担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D.不拘一格揽人才,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破格培养、任用华罗庚,营造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的环境。

E.梅贻琦重视学术自由中立的使命,这是他办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政治上他兼容并包,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

2为什么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文中的梅贻琦有哪些性格特质?请简要分析。

4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期间,为什么能做到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蔚然成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好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老爱情”的理解。

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