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

作文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试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令人难忘的细节 曾经,一提到老师,给我的第一印像就是严厉。他是我初中时的一位数学老师,长得高大威猛,活像宋朝的大蒋,让人看上一眼就有些害怕。他虽然戴了一副眼睛,却并没有减少他的“凶相”,所以我一直不敢去了解那眼睛后面的内容。 数学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课堂上,只要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那犀利的目光。老师的那双眼睛,像两把刀,刺得我缩小了一半。 这又是一堂数学课。老师在讲台上细心地讲解,而我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就开始走神了。我望着窗外,那里的青山绿水招引着我,我神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悠哉游哉,其爽快如同躺在了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形容的“摇篮”里。也许是精力太集中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无意之中做出了什么额外的举动,因为突然间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室里没有了任何声音。我转过身来,吓了一跳,因为所有的同学都看着我。然后我就看到了老师的火眼金睛正直直地射击我,我全身发毛,真的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啊。我脑袋里“嗡”的一声,心想这下惨了,就准备惨不忍睹吧。然而很快,乌云散去,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老师看了看所有同学,又笑了一笑,继续上课。这可不像他的风格啊,我正想着是不是黎明前的黑暗,铃声响了,老师宣布下课,便走下讲台,我于是彻底地放松了。但我突然又抽紧了全身的肌肉,因为老师夹着讲义正朝着我的座位走来。他走到我桌前,用严肃地表情罩着我,用他那双粗糙而又粘满粉尘的手,在桌上轻轻地、慢慢地敲了几下,然后就走了。这次我再也轻松不起来了,我尴尬了一整天。 后来,我就经常想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的那两个细节,他那火枪般的目光和轻轻的敲击声,好像是在提醒我,又好像是在鼓励我。但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严厉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残酷无情,老师的严厉是一种特别的爱,像无私的阳光普照万物;老师的严厉是一种尽职尽责,它鞭策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渐渐地,我有些喜欢我们的数学老师了,我感到,课堂上的老师是多么地一丝不苟,课后,又是多么不厌其烦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多亏了老师送给我的这些“细节”礼物,让我从此养成了认真学习的习惯,于是我的名次步步靠前,并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忝列于省示范性重点中学的学生花名册之中。 令人难忘的细节 我不忍想起那个细节,却又难忘那个细节。 它是我家的第一条狗,很普通但很忠实。自我记事起,它就总是晃晃悠悠地跟在我后面,伴随着我一起长大,共同度过十几个春秋。想起它,它的影子就浮现在了点点泪光中。 说它是我的朋友,这一点儿也不为过。记得小时候,吃饭时它好像永远吃不饱似的,轻轻地用身体不时地蹭我的衣角,于是它的小碗里便又偷偷地出现了半块馒头。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不得不分开了,但每天清晨和傍晚,大门口总有它摇着尾巴翘首相望的身影。岁月就这样飘散着,而幸福却如一条静静的小河终于在一个撕心裂肺的时刻,干涸了。 寒冬的一个深夜,寂静的梦境忽然被一阵急促的犬吠声惊醒。我和母亲赶紧披衣下床打开庭院的灯。惨白的灯光被黑暗包围着,挤压着,似一个痛入膏肓弥留中的老人。我的心猛然一颤,忐忑不安地跑到狗窝边。那几滴殷红的血是那样惨烈,映红了我的双眼。它无力地横卧着,大口大口地喘息,旁边是一地散落着的毛,我呆立那里,泪水不止。 它轻轻地伸着它的前爪,似乎要触摸我,一次一次拼尽全力却始终不能及。我扑过去,抱起它的头,紧紧地靠在我的怀里,它的两只前爪拨弄着我 膝盖,低低地呻吟着。它忽然用力地转过头,静静地看着我,四目相视,竟都泪水盈框。它的泪水慢慢地渗出,覆盖了眼球,似乎是在对我作最后的告别。它眼中满是不舍,满是痛楚。玛瑙般的眼珠中那道光在一点点地燃亮,放射光辉,照进我的心田,带来一丝温暧,却又如昙花一现般忽然间黯淡,无力直至灰暗,瞬间消失在了黑暗中,两颗泪无声地滑落。我心中的那盏灯灭了,湿了。它的头重新回到我的胸前,合上了那双眼…… 我抱着它,摸着它光滑的皮毛,触着那渐渐变凉的躯体,脑海中如放电影般回放着那一幕幕:夕阳满天,它脖子上挂着我的书包欢快地伴我一起回家;沙发旁,它依偎在我的臂弯里,用粉红的小舌头添着我的手掌……这风干的记忆在寒风中化作粉末消散而去,进入下一个国度里…… 那双眼睛,那个夜晚,我不想忆却又忆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但它却附带了一则材料,所以它比单纯的命题作文多了一个导引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一般说来,材料可以帮助作者审题,起参考作用和提醒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像这则材料,如果你一时不很清楚什么是细节,或忘记了平时的素材,那么它列举了一些写作对象供你选择,既可以写现实中的细节,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如果你心中有不少的细节又不知道哪个细节适合你写,你可以对照材料中所列的细节一一思索。总之,材料能帮助你“恢复”记忆,帮助你进入写作心态,帮助你构思文章内容。 题目 “令人难忘的细节”,一是要弄清“细节”的特点,“细节”,有人把它称为“细小的情节”。人们往往容易注意大的故事情节、大的行动、大的事件,而忽视“细小的情节”。然而“细节”却显得更真实,小中见大,于细微处听惊雷,这是作者一定要注意的。二是要突出“难忘”,这个题目隶属于“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所以,所写的细节要体现对心灵的触击,表现出细节对人的启发性,或经验,或教训;表现出对人生的鞭策、激励作用。 最后要注意文体是记叙文,没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在叙述过程中特别突出某个细节,让其它的内容居于铺垫、辅佐地位,而将细节放大、强化,体现它特有的意义,以便扣紧题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王伟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2016年4月2日

(1)错处:              ;改正:                 

(2)错处:              ;改正:                 

(3)错处:              ;改正:                 

(4)错处:              ;改正: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   至于颇为怀疑。我  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A

居然

总是

只是

然后

而且

B

竟然

向来

只是

然后

而且

C

居然

向来

然而

然而

简直

D

竟然

总是

然而

然而

简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B只要各国、各地区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克服困难,亚太地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D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 “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的理解,作者由“未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