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祯《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军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B清王士祯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D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A.无中生有。对应区域在第二段“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文中并没有说近体诗具有“生命力”,选项中“逐渐走向衰微”更是无从谈起。B.强加因果。“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D项原文(第二段)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A项“其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祯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候会很残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的一半,而将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和怅然。

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尽善尽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残缺的美。

请你根据上述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一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无所谓

15.6%

表二    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不作答

21.4%

1)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不能使用数字作答)

 

2)请谈谈你对“网络实名注册”的看法。

 

 

查看答案

日常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误,有了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但下列两句批评却令人难以接受。请依照例句,将它们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评语

【例】批评“你怎么这么粗心,数字都会弄错?”

修改“这个数字还是再查对一下好。

(1)你要小心点,再出错,我饶不了你。

(2)公司领导对某员工说:“你在这方面实在不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 《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D.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