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以荫知盐山县。岁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李参,清臣,郓州须城人。以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糟籺,所活数万。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贪滥不法,转运使使参按之,得其事,守恩谪死。知荆门军,荆门岁以夏伐竹,并税簿输荆南造舟,积日久多蠹恶不可用,牙校破产不偿责。参请冬伐竹,度其费以给,余募商人与为市,遂除其害。

历知兴元府,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部多戍兵,苦食少。参审订其阙,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熙宁青苗法,盖萌于此矣。

朝廷患边费益广,参建议辇钱边郡,以平估籴,权罢入中法。比其去,省榷货钱千万计。召为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河东,知荆南。

嘉祐七年,召为三司使,参知政事孙抃曰:“参为主计,外台将承风刻剥天下,天下之民困矣。”乃改群牧使。诏王安石、王陶置局经度国计,参言:“官各有职,臣若不任事,当从废黜。不然,乞罢此局。”从之。

治平初,加集贤院学士、知瀛州,赐黄金百两,帅臣有赐自参始。再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蕃酋药家族作乱,讨平之,得良田五百顷,以募弓箭手。居镇阅岁,未尝以边事闻。英宗遣使问故,对曰:“将在边,期于无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贻主忧。”以疾解边任,判西京御史台,起知曹、濮二州。神宗久知其才,书姓名于殿柱。以知永兴军,不行,卒,年七十四。

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选自《宋史·李参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B.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C.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D.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屈平字原,曾点字皙,李白字太白,李渔字笠翁。

B.“荫”,即恩荫。又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C.“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降等。

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乌台、宪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参关心民生。他任盐山知县时,遇到荒年,就告谕富有人家拿出粮食,平价售给百姓,有贫穷买不起的,就发给酒糟和粮食的碎屑,救活了几万人。

B.李参敢于走在改革前沿。任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时,为解决兵士缺粮问题他参考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先贷钱给百姓,待粮食收获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

C.李参懂得应变。在朝廷为边防费用增加而担忧的时候,他建议运钱到边界各州,平价买进粮食,为朝廷节省了数以千万的边防货物交易费用。

D.李参练达能干,得到朝廷的重用。他提出的建议常被采纳,他加官后作为长官受到赏赐,后来神宗赵顼甚至把李参的名字写在殿柱上以示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请冬伐竹,度其费以给,余募商人与为市,遂除其害。

(2)将在边,期于无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贻主忧。

 

1.B 2.C 3.B 4. (1)李参请求改为冬天砍伐竹子,估量其费用来供给,其余的招募商人和他们做买卖,就除了这个害。(度,估量,估计,1分;市,交易,做买卖,1分;补出“与”后面省略宾语,他们,1分;句意2分) (2)守将在边境,只求没有事端(发生)罢了,不敢因为贼寇随意给君主带来忧虑(不敢因为贼寇随意招致君主忧虑)。(边,边境,边疆,1分;妄,随意,1分;贻,造成,招致;给予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画线句子中“参”是人名,“无学术”是说李参没有学问;“刚果”“严深”则是对李参的评价;而“发擿”“奸伏”“假贷”“簿书”“能吏”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不难辨析,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大意为:李参没有学问知识,但刚强果断严厉苛刻,喜欢揭发隐藏的奸邪,从不宽贷,事情一到手就办,虽是簿书中的小事也不遗漏,当时称爲能干的官员。依据这些信息可轻松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 试题分析:C项中,“迁谪”表示降职。古代常用的关于官职升降的词语可分类掌握,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一般考查的主要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干支纪年、历法、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分类整理,强化记忆。 3. 试题分析:B项,由原文第三段可知,李参施行“青苗钱”,效果很好,并说“熙宁青苗法,盖萌于此矣”,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其主要内容之一的“青苗法”,借鉴于李参当年在陕西所推行的“青苗钱”。而选项中却说“他参考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属于本末倒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找准答题区间,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工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落实。(1)句中,“度”,估量,估计;“市”,交易,做买卖;“余募商人与为市”省略句,应补出“与”后面省略宾语,他们。(2)句中,“边”,边境,边疆;“妄”,随意;“贻”,造成,招致,给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因恩荫爲盐山县知县。遇到荒年,告谕富有人家拿出粮食,平价售给百姓,有贫穷买不起的,就发给酒糟和粮食的粗屑,所存活的有几万人。 历任兴元府知府,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他所管辖的地方有很多戍守的士兵,常以粮少为苦。李参审查其短少之数,让百姓自己估量麦子和粟米的剩余,先借钱给他们,等粮食成熟后偿还官府,号称“青苗钱”。经过几年后,仓库中有多余的粮食。熙宁年间的青苗法,实萌芽于此。 朝廷忧虑边防费用更大,李参建议运钱到边界诸州,以平价买进粮食,暂时停止入中法。等他离职时,节省专买钱以千万计。召爲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爲河北都转运使。他和安抚使郭申锡视察决口的黄河,议论不合;又和真定府的吕溱关关系不好,两人都得罪,李参移爲河东转运使,又知荆南。 嘉祐七年,召爲叁司使,参知政事孙忭説:“李参做主管财政的官,外任官员将会附和他的作风去搜括天下的财货,天下的百姓将困乏了。”于是改爲群牧使。皇帝下诏叫王安石、王陶设局规划国家开支,李参説:“设官各有其职,臣如果不称职,应当罢免。不然的话,请求撤销此局。”朝廷接受了这个意见。 治平初年,李参加官爲集贤院学士、瀛州知州,赏赐他黄金一百两,任帅臣者受赏赐是从李参开始的。再升爲枢密直学士、秦州知州。蕃人酋长药家族作乱,李参加以讨伐平定,得到良田五百顷,用来招募弓箭手。在镇守地过了一年,从未有边界冲突上奏。英宗派人问其原因,回答説:“守将在边界上,只求没有事端发生而已,不敢胡乱地用武给君主带来忧虑。”因病免去边境官职,担任西京御史臺通判,又起用爲亶、继二州知州。神宗久已知道他的才能,把他的名字写在殿柱上。起用他担任永兴军知州,未到任,去世,年七十四。 李参没有学术,但刚强果断严厉苛刻,喜欢揭发隐藏的奸邪,从不宽贷,事情一到手就办,虽是簿书中的小事也不遗漏,当时称爲能干的官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1)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君快战,必三胜之,为君溃围,斩将,刈旗,令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父      绐:欺骗

B何兴之    暴:残暴

C骑皆      伏:通“服”,心服

D吾知公长者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是何楚人多也                 ②夫晋,何厌

D①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②申之孝悌之义

4.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客有吹洞箫者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泉侯指汉将杨喜,他因破项羽有功,后被封赤泉侯。

B江东,秦汉时指长江下游地区。

C项羽名籍,字羽。项羽自称为“籍”,是谦称。

D亭长是秦汉时乡官,骑司马是骑兵将领官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被围的困境中,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快战,共写了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三次行动,表现了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C项羽在绝境中,分析自己战败的原因:他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不仅是因为自己用兵的过失,更在于天命难违。

D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文,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文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文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里美和威尔金荪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真实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B.梅里美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就是美。

C.所谓诗的真实性,是指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和他自己的心灵状态相符合。

D.一首诗歌的美是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优越的语言文字技巧加工相结合的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解放以来,我们许多诗人为赶政治任务而创作,许多作品缺乏真实性,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却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B.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人们一片哗然,有人说是“异军苍头突起”,也有人说是“离经叛道”,作者却有不同看法。

C.“朦胧诗”创作运用了“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这样的技巧。

D.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一些没有技巧加工的诗,所以难以接受需要脑子想一想的“朦胧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诗坛上出现的“朦胧诗”,是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不应该有过多的束缚。

B.真实是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的生命,所以从事文艺创作首先应该追求真实。

C.诗歌由于追求美感,所以需要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使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散文和记录口语则不必讲技巧。

D.文艺作品要追求的是真实,而真实和现实有所不同,诗歌如果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不必考虑是否描写、表现或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

②近一两年,北京市许多学校组织了学生外出游学活动,如齐鲁之旅、行走江南……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③请以“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时器。

B.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月十五。

C.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4.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5.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