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 , ; , ,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
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②④⑥⑤③①B.②④⑥⑤①③
C.⑤①③④②⑥D.⑤③①④②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日前表示,人社部将于今年拿出延迟退休方案,并向社会各阶层征求广泛意见,有望从2022年起正式实施。
B.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化的攻坚克难,“灌水式”‘输血式”等传统方法难以为继,“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的新举措。
C.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以铁的事实证明,在所有污染中,核污染是人类最难对付的污染:重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D.经验一再证明,稳定的市场预期是造成楼市起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楼市起伏的关键节点,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⑤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
(3)文章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结合文本分析朱希祖的”痛”与”梦”分别是什么。
(4)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出于酬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
B.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
C.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好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D.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三万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E.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兰花是行文线索,以老安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2)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次写到老安的手在颤抖,作者如此不厌其烦,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 , ”两句,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