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临川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临川知县。以事南丰,寇猝至,为画计却之。征授南京御史。严世蕃置酒召润,润谈辨风生,世蕃心惮之。既罢,属客谓之曰:“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润到官,首论祭酒沈坤擅杀人,置之理。已,劾副都御史鄢懋卿五罪,严嵩庇之,不问。伊王典楧不道,数遭论列不,润复纠之。典楧累奏辨,诋润挟私。部科交章论王抗朝命,胁言官。世蕃纳其贿,下诏责让而已。润因言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请亟议变通。帝为下所司集议。

会帝用邹应龙言,戍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寻州。世蕃留家不赴。龙文一诣戍所,即逃还徽州,数往来江西,与世蕃计事。四十三年冬,润按视江防,廉得其状,驰疏言:“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群盗,悉窜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而世蕃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近假名治第,招集勇士至四千余人。道路恟惧,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帝大怒,即诏润逮捕送京师。世蕃子绍庭官锦衣,闻命亟报世蕃,使诣戍所。方二日,润已驰至。世蕃猝不及赴,乃械以行,龙文亦从梧州捕至。遂尽按二人诸不法事,二人竟伏诛。

润寻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栗。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四十。

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选自《明史·林润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南丰              之:到

B.数遭论列不            悛:停止

C.润寻南京通政司参议    擢:提拔

D.年四十                甫: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B.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C.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D.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润有才学,有谋略,曾在寇贼突袭的时候,用计退敌,不过,在严世蕃所设的酒席上,却因其谈笑风生,而让严世蕃心生畏惧。

B.林润上车伊始,就着手办理案件,他依法办事,不畏权贵,曾处置祭酒沈坤,又数次弹劾伊王无道,还让皇帝下令集议宗室俸禄问题。

C.林润恪尽职守,遇事明察,在严世蕃及其党羽罗龙文图谋造反时,他马上报告皇上,要求皇上早早依法处置,以此来断绝灾祸根本。

D.林润累次迁官,深得信任,属官们都害怕他的威名,惊恐不已。但林润到位,为政处事宽缓平和,多施行仁惠政策,让人心悦诚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属客谓之曰:“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

(2)世蕃猝不及赴,乃械以行,龙文亦从梧州捕至。

 

1.B 2.C 3.B 4.(1)酒宴结束,严世蕃属下对他说:“严待郎告诉你,不要探察当世的事。”(“既罢”省略及“罢”、“谢”、“刺”各1分,共4分) (2)严世蕃仓促间还来不及赶赴戍所,就被捉住押解往京城,罗龙文也从梧州被逮捕送到。(“猝”、“械”、“以”、最后一句各1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数遭论列不悛”中的“悛”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后面说“润复纠之”,“复纠”说明没有悔改,故“悛”应解释为“悔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本题应结合语境分析“悛”的意思。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这句话是说“林润家乡兴化郡陷于倭寇,他特意上疏请求免税三年,发放钱财赈灾。乡人十分感激他。他灵柩回乡时,乡人夹道四十里,为他设灵位祭祀痛哭了三天”;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润”“兴化”“郡”,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数次弹劾伊王无道”的不是林润,“还让皇帝下令集议宗室俸禄问题”表述也不够妥当。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伊王典楧不道,数遭论列不悛,润复纠之”“润因言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请亟议变通。帝为下所司集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B来源于文章第一段,将选项与文中信息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既罢”省略主语;“罢”,结束;“谢”,告诉;“刺”,探察。第二句中,“猝”,仓促;“械”,被押解;“以”,同“而”的用法。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中进士。授官临川知县。因为有事到南丰,寇贼突然到来,他为他们用计退敌。他被征召授南京御史之职。严世蕃设酒席招待林润,林润谈笑风生,严世蕃心里畏惧。酒宴结束,严世蕃属下对他说:“严待郎告诉你,不要探察当世的事。”林润上任,首先追究祭酒沈坤无故杀人案,依法处置了他。此事完结后,他又弹劾副都御史鄢懋卿五种罪,严嵩庇护鄢懋卿,因而不加追究。伊王朱典瑛无道,数次遭弹劾而不悔改,林润又弹劾他。朱典瑛连忙上奏分辨,谴责林润挟私报复。部科官员们也纷纷弹劾伊王违抗朝命,威胁言官。但严世蕃接受朱典瑛贿赂,皇上也只是下诏责备而已。林润于是又上言宗室繁盛众多,每年俸禄跟不上,请求立即议论变通。皇帝为此下达命令让有关部门集体商议。 恰逢皇帝听从邹应龙的话,让严世蕃谪戍雷州,其同党罗龙文谪戍寻州。严世蕃留在家中没去流放地。罗龙文一到戍地,立即逃回徽州,屡次往来江西,与严世蕃策划事情。嘉靖四十三年冬,林润巡视江防,察访得知这些情况,飞驰上疏说:“臣巡视上江,详细察访江洋大盗,他们全窜进被流放的罗龙文、严世蕃家中。罗龙文选择在深山中筑室,乘轩车穿蟒衣,有凭借险要做大逆不道之事的图谋,而严世蕃又日夜与罗龙文诽谤时政,扰乱蛊惑人心。近日又假借名义整治府第,招集勇士达四千余人。道路上纷扰惊惧,都说要有不测的变故。请求早正刑法,以断绝灾祸的根本。”皇帝大怒,立即诏令林润逮捕他们送至京城。严世蕃的儿子严绍庭在锦衣卫任职,听说后立即报告严世蕃,让他赶快到戍所。刚两天,林润已飞速赶到。严世蕃仓促间还来不及赴戍所,就被捉住押解往京城,罗龙文也从梧州被逮捕送到。于是详细审察二人诸多不法之事,两人最终伏法被杀。 林润不久提拔为南京通政司参议,历任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做应天巡抚。属员们害怕他的威名,都惊恐不已。林润到位,则办事宽缓公正,多仁惠政策,官员们都心悦诚服。任官三年,在任职上去世,年仅四十岁。 林润家乡兴化郡陷于倭寇,他特意上疏请求免税三年,发放钱财赈灾。乡人十分感激他。他灵柩回乡时,乡人夹道四十里,为他设灵位祭祀痛哭了三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发生了彻底的扭转。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严格中有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2.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基本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C.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D.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是威严庄重而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的空间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D.“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⑤②④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奇迹般地穿越风暴起死回生的,却屈指可数。

B.虽然眼下还是一派春日严寒,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纷纷身着奇装异服,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

C.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改革的意义。这种患得患失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