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3)在《曹刿论战》中,在曹刿看来,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时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信以国事为重,为人正直。蒋贵讨伐阿台、朵儿只伯,以粮食军饷没跟上为由,带领军队撤回,罗亨信劝阻无效后上书皇上,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
B.亨信能为军民着想,很有主见。在军田征税问题上,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他说出不能征税的理由,最后皇上采纳了。
C.亨信临危不乱,处事有法。他关键时刻能够稳定人心,当大家都要逃出城时,亨信仗剑坐在城下,并且说:”出城者斩!”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城池,人心才安定下来。
D.亨信治军严谨,尽职尽责。赤城等地诸守将弃城逃跑,他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他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守卫京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但是,正在这时,非议和疾病向他袭来。
1966年至1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l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的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他说:“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
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他这样提出问题: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吗?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l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在种种压力下,丁肇中终于同意发表他们发现J粒子的结果。
经过l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珠。在丁肇中发现新粒子的同时,美国西海岸的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二人一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发出的种种议论,以及不少同行的指责和谩骂中,丁肇中认为“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信念支撑他获得了成功。
B.科学界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认为基本粒子是由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他率先发现J粒子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
C.由于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所以他的研究是有继承性的。
D.1966年至l970年的5年中,丁肇中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次实验,虽然一次次失败,始终没有找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但是却为后来获得成功打下了基础。
E.本文对丁肇中发现新的粒子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他因寻找新的基本粒子累病,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描述,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2.丁肇中的研究精神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3.丁肇中得病后休假一年,这和他发现新的粒子(J粒子)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尹全生
(1)每次途经黄河到北方出差,我都要寻机会拍摄几张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照片。其中既有黄河在夏日里的一泻千里,也有其在冬季里的“顿失滔滔”;既有表现黄河“如丝天上来”之悠远的,也有表现其“奔流到海不复回”之雄浑的……几年积攒下来,这些照片已有近百张,我这个摄影爱好者足可以举办一次个人摄影作品展了!而我的老师、一位老摄影家却说我的作品缺乏传神之作、点睛之笔,建议我再增拍几幅壶口瀑布的照片。
(2)正巧单位派我到陕西出差,距壶口不远。但办完公事后出差期限已到,我冒着受处罚的危险,这天天还没亮就上了长途汽车。好心的乘客让我在途中一个叫丫叉口的地方下车,说通常下车就有机动三轮车开往壶口,15块的车费。
(3)太阳尚未出来,早春时节的西北风吹在脸上,火一般灼人。下车却没见一辆机动三轮,独独只有辆毛驴拖的板车,我只好去向车主打听。
(4)“天太冷,到壶口的机动三轮上午十点以后才会有。”那是个年近五十的汉子,一身陕北农民打扮,鼻子冻得像个红萝卜,挂在额下摇摇欲坠。“你要是不愿等,就坐我的车到壶口。”
(5)“你的毛驴车……也跑运输?”
(6)“到壶口是烂泥巴路,眼下路面结冰,我的驴不比三轮跑得慢!”
(7)为争取时间和少挨冻,我打算就坐他的毛妒车。“单程多少钱?”
(8)“机动三轮15块,我只收14块。”
(9)反复讨价还价,他咬死了13块不干,而且必须先付钱。我只得依他,打开密码箱取钱付款。我取钱时,他弓着腰朝密码箱里窥视,蛙一般地鼓着眼珠子。
(10)启程后他牵着驴一路小跑,一边啃干馍馍。那馍馍大概被冻硬了,他啃馍馍时像咬核桃一般吃力。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家吃早饭,他说自己清晨六点就来等客,来不及吃饭:“儿子在读高中,老婆生病,都急等着要钱哩!”
(11)话匣子一开,他就没完没了地介绍起自己的身世来:“文化革命”开始时他正读高二,大学梦破灭了;之后就上山下乡到丫叉口,并且同当地的农家姑娘结了婚。后来一新建“三线”厂招工,他成了第一批建设者,扛沙石背水泥,“大干加苦干,一天当两天,月亮底下当白天,小风小雨是好天。”月工资二十几块钱,又没奖金,豁出命为祖国献青春。工厂建成了拼命干工作,年年当先进,指望老婆解决“农转非”进厂,谁想到这一天还没盼到,自己先下岗了,“牛郎会织女”,回丫叉口与老婆团聚。每月130块的生活费难以养家糊口,没有钱买机动三轮,就买头毛驴拉客维持生计。他说自己下岗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攒钱买台机动三轮……
(12)我说人生嘛,总会遇到些沟沟坎坎。
(13)他便苦笑:“嗨!倒霉的事情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正发育时闹饥荒,正读书时下了乡,正风流时出苦力,正能干时下了岗!”
(14)我问:“职工下岗这做法,好么?”
(15)“怎么说呢?不这么办,国营企业难找到出路。就好比机动三轮拉客,严重超载了,不下来几个人跑是会翻车的!”
(16)前方响起了绵延不断的沉雷般的轰鸣。他告诉我壶口瀑布到了,也没路了,要我步行走过去。我嘱咐他原地稍等,返程还搭他的车,然后抓起照相机就朝壶口瀑布跑去。
(17)好一个壶口瀑布——容纳了丰沛雪水的黄河从北漫漫涌来,到此河床突降,河水天塌地陷般跌落,呼啸着倾注于一狭窄的石潭中。那水先以掀天揭地之势腾起,然后翻着泡沫,浩浩荡荡涌往云霞斑斓处……我的心颤抖着,举起照相机连续拍摄。
(18)当我离开壶口瀑布去找那汉子时,人不见了,驴和车也不见了!我顿时出了一头冷汗——我的密码箱还放在车上,箱子里装着一万多块钱哪!
(19)正在我呼天不应、喊地不灵时,那汉子赶着毛驴车从一条沟里奔过来,满头大汗地指着驴骂:“这狗日的是个流氓!看见母驴就疯了,拖起板车就撵!”
(20)我没理会那只赫然在目的密码箱,却郑重地为他拍了一张以壶口瀑布为背景的全身像。
(21)我的摄影作品展举办时,有朋友为那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题了诗:后有峰和壑的嘱托,前有日和海的诱惑。在绝望和有望之间千折百回寻路,腾起或跌落都是不甘沉沦的歌……
(选自《小小说选刊》1998年第19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更真实可信,首段交代了“我”去看壶口瀑布的原因,表现了“我”对摄影艺术的爱好,点明了中心。
B.“倒霉的事情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表现了陕北汉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寓了“我”对底层劳动人民不幸境遇的深切同情。
C.“我取钱时,他弓着腰朝密码箱里窥视,蛙一般地鼓着眼珠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因为儿子读高中,老婆生病,而对“我”的钱财起了贪心。
D.第(10)(11)两段插叙他窘迫的经济,呼应了上文“咬死了13块不干,必须先付”,又为下文“我”对他的怀疑做了铺垫,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
E.第(17)段作者以夸张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壶口瀑布“天塌地陷般跌落于石潭时”“掀天揭地之势”,那宏伟壮观的气象令“我”震撼,使“我”陶醉。
2.本文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时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D.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享乐主义的价值导向所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生活会腐蚀人心,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和“素”分别指原始状态的木和丝。老子提出朴素观,因为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这里的“自然”和“真实”就是庄子所提出的“朴素”。
C.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以“见素抱朴”进行美学表达。这种观点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并促进这一使命的实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学派首创的朴素观与儒墨学派创立的节约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与审美观。
B.朴素观作为一种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不仅崇真尚善臻美,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C.工业文明发展之“殇”逐渐催生了文明与生态共生,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D.朴素观中“不慕繁华,不贪名利”的思想,到工业社会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