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 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2)比拟,如“柳拂”。(3)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了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2.描绘了一幅“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还有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里偷闲的快乐。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 衣袖”“ 湿”、第六句中“柳”“ 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于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累迁侍中、殿中尚书。于时孝文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帝问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深远,非愚管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敕镇代,留台庶政,一相参委。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烈表引已素无教训,请乞黜落。帝曰:“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子。宣武即位,宠任如前。成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求旧羽林武贲执仗出入。烈不许。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烈厉色答曰:“向亦不道王非天子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若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也!”禧恶烈刚直,出之为恒州刺史。烈不愿藩授,遂以疾辞。宣武以禧等专擅,潜谋废之。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裔于庙,帝夜召烈子忠谓曰:“卿父明可早入,当有处分。”及明,烈至。诏曰:“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烈曰:“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识。今日之事,所不敢辞。”乃将直阁以下六十余人,宣旨召成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帝前。诸公各稽首归政。以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进爵为侯。自是长直禁中,机密大事,皆所参焉。成阳王禧之谋反,宣武从禽于野。左右分散,仓卒之际,莫知其计。乃敕烈子忠驰觇虚实。烈时留守,已处分有备。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帝甚以为慰。车驾还宫,禧已逃,诏烈追执之。顺后既立,以世父之重,弥见优礼。及卒,宣武举哀于朝堂,给东园第一秘器,赠太尉,封钜鹿郡公。

节选自《魏书·于烈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B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C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翠校尉/

D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本文“敕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C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烈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咸阳王禧派家僮传话要皇家禁卫护送出入,于烈严词拒绝,招致不满,他因性格刚直被外派做恒州刺史,但他称病推辞。

B于烈谦逊耿直,不徇私情。朝廷大选百官,他的儿子于登谋求进身为官。他上书陈说自己对儿子缺少教导训诫,请求朝廷让儿子落选。

C于烈直言政事,深受倚重。孝文帝询问他对迁都洛阳一事的意见时,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并且表达了赞同迁都的观点,深得孝文帝欢心。

D于烈胆识过人,效忠朝廷。宣武帝不满叔父怠慢,安排于烈采取行动。于烈率人将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到皇帝面前,他们叩头交出了政权。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2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鳖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汞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

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1.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D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秋江风光向为文人所钟;如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