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别 岳恒寿 工兵连接到军委命令:参加联合国维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别

岳恒寿

工兵连接到军委命令: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柬埔寨排雷修公路,五天后出发。

上级考虑到各种实际问题,决定以“邀请战士家长来部队观光”为名,让每个士兵的父母五天内来队话别。

军车把兵们拉到县城电信局。发电报。打电话。

上等兵袁根挤在最前面,第一个填写电报单。他比谁都高兴。笑得比谁都开怀。他家在本省一个边远的村镇。有邮电所。有汽车。他估计,最迟三天,他母亲就来了。

然而,三天后,都到了。只他母亲没到。

再等。第四天还没到。

再等。最后一天。

可是,等到天黑,车都过尽,还是没有来。

来的家长该走了。他们一家一堆,各诉衷肠。最后,连里开了个大宴会。父辈们与儿子们济济一堂。共同话别。热泪盈眶。

袁根没有参加。他站在营门外最高的地方,望着什么也望不见的远方。

第六个黎明很紧张。

都在整装。脚步匆匆。言语匆匆。呼吸匆匆。

号响集合。整队上车。

袁根有些迟钝。眼睛瞪得牛大:“连长,我拍了电报的。我母亲会来的。一定会来的!”连长惋惜地看看手腕,说:“可是,时间不等人。军令如山倒。任务重千斤。”

袁根急得捶胸。仍是说:“我母亲会来的。一定会来的!”连长好像故意拖延时间似的。拖了一秒。又拖了一秒。终于不能再拖。无奈地说:“你说怎么办?”

袁根跺一下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汗辣辣的头直直地别向一边。“那就上车吧!”连长的命令很严厉。

“上——车——!”袁根几乎是疯一般喊着扑上汽车。又疯一般挤在车箱的前面。张大口喘着粗气。两眼冒着泪花。 紧咬着下巴骨。寂然地,痴痴不动。蔫然地,望着前方。

军车徐徐启动。

军车开出山沟。驶过公路交叉口,飞速前进。

忽然,站在第一辆车上最前面的袁根咚咚地擂打驾驶楼顶:“连长。停车!停车!”

“什么事?”连长在车门里探出头问。

“我妈妈来啦!”

车慢慢停了。后面的两辆车也跟着停了。

连长跨出车门。站在车踏板上。问:“在哪?”

“左边那条公路上。那个穿灰布褂子疾走的老娘,是我妈妈!那衣裳是我妈妈的衣裳。那走路姿势更是我妈妈!”

连长看见了。一个北方农村的老大娘背着几个大小不等的布袋。她老人家显然是刚下了公共汽车。她的背直不起来。头却像拐杖的托,直直地朝大山翘望着。走得不顾一切。

“你快喊!”连长焦急地催他。兵们也看见了。也都催他喊。

袁根却不喊。望着他母亲。光哭。

连长已经无法忍受火了:“你是怎么啦你!快喊呀!”

兵们的心也急得跳出来。也都轰他:“快喊呀!”

他却把眼闭上,把脸捂住了。手缝中,与泪水一起串出一句话:“我妈,耳聋。”

连长眉峰猛地攒了一下。又疾疾地揉一下眼。手离时,眼变红了。泪滚出来。完全抑制不住。似乎并不知道她老人家耳聋,听不见。他放开喉咙猛喊:“妈——妈——”。

兵们噙着泪。也都喊:“妈——妈——”。

喊声震天动地。山鸣谷应。都是“妈妈”的交响。

可是,听不见。她仍然执著地向前走。向着山里。向着军营。向着儿子疾奔。

连长喊毕就举起右手。向着远远的母亲行军礼。

兵们都举起右手。齐齐地向遥远的母亲行军礼。

只有袁根没有喊。也没有行礼。他在哭。捶着驾驶楼哭。望着他母亲哭。哭得很痛。在他痛痛哭过几声之后,猛然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而部队却为自己一个人的事待在路上。他的心立刻被这种沉重压住了。他仿佛变成一个巨大的秒表,响着急促的嘀嗒声。于是他更重地擂着车顶,给连长下命令:“连长。开车!”

连长没有动。车也没有动。

秒表的嘀嗒声愈来愈响。愈响愈烈。声声砸在他的心上。他干脆不叫连长。瞪着发红的牛眼探出头直对司机擂吼:“开车!快开车!”

军车启动了。三辆军车都启动了。很慢。

但连长还没动。没回驾驶楼。仍然站在踏板上。仍然举着行礼的手。仍然望着蹒跚奔走的母亲。

三辆军车上的兵们像三个方块队通过检阅台似的齐齐地举着手。齐齐地向母亲话别。

直到望不见为止。

半程没有言语。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的情感张力得益于情节的铺垫、气氛的渲染和群体形象的描绘,给读者强有力的情感冲击,容易打动读者。

B.袁根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母亲,一再拖延时间,耽误了军车准时出发,小说批评了这种行为的自私性。

C.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上虽不注重细节描写,但比喻手法的使用,也能够将袁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入木。

D.小说描写笔调轻淡,但在这种轻淡中又能够传达出一种情感上深刻的、难以言表的沉重。

E.连长和兵们放开喉咙猛喊“妈——妈——”,主要是为了安慰袁根,希望袁根心里好受一些。

2.请赏析划线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3.小说在刻画袁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话别”,结合全文谈谈这一标题的好处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连用几个短句,使得连长的一系列动作非常紧凑,塑造了连长的军人形象,表现了连长得知袁根母亲因耳聋话别不成后的内心触动,表达了连长对袁根母亲不远千里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军营的敬意。 3.①热爱母亲。给家里发电报他“比谁都高兴”,“笑得比谁都开怀”,体现出袁根渴望与母亲见面的心情,而后在行军路上见到母亲,一眼便能够认出她的衣裳以及她的走路姿势,对母亲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熟悉,只有刻入骨子里的深情才能够做到如此细致。②执着。袁根的母亲没有准时到军营话别,袁根没有放弃等待母亲的念头,一直在等待,直到部队整队上车将出发,他也一直相信母亲会来,部队出发后,他站在第一辆车最前面也是因为执着坚信母亲会来。③公而忘私。袁根虽然渴望与母亲见面,但是因为部队任务紧急而没有继续停车和母亲见面话别,望着母亲远去的身影毅然命令开车,体现袁根公而忘私的品质。 4.①“话别”是小说人物展开活动的中心事件,小说中袁根以及连长、袁根母亲等人的形象是通过“话别”事件来塑造的。②“话别”是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从“话别”开始,以袁根母亲来话别的经过贯穿全文,最后以士兵们敬礼向袁根母亲话别收束全文。③小说写袁根与母亲话别未果是以小见大,真实展现军营生活的一角,借助“话别”事件表达了对以袁根为代表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崇高敬意,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1.1】 试题分析:B.袁根虽然迫切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母亲,但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的感情分寸,在关键时刻也还是能够坚守部队铁的纪律,因而不存在自私一说。C.小说“不注重细节描写”有误,小说中多处细节描写,如“急得捶胸”“紧咬着下巴骨”等。E.连长大声喊“妈——妈——”,是对袁根母亲最终来到军营表达崇高敬意,为袁根内心的执着但却无法与母亲见面而感动,向为国家做出贡献却牺牲了个人利益的所有军人以及家属表达敬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 2.2】 试题分析:“手离时,眼变红了。泪滚出来。”连用几个短句,节奏感强。“攒”“揉”“离”几个动词连用,表现连长动作紧凑。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连长落泪了,可见他对袁根母亲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军营的内心的触动。 【考点定位】体会鉴赏文本重要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短句的修辞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 3.3】 试题分析:“三天后,母亲没到。再等。第四天还没到。再等。最后一天,连里开了个大宴会。袁根没有参加。他站在营门外最高的地方,望着什么也望不见的远方”他的执着与对母亲的思念热爱。“左边那条公路上。那个穿灰布褂子疾走的老娘,是我妈妈!那衣裳是我妈妈的衣裳。那走路姿势更是我妈妈!”对母亲熟悉。母亲来了,但出发时间到了,他没有因为自己而耽误整个队伍的行程,即使连长没有下命令出发,他“擂着车顶,给连长下命令‘开车!’”甚至“对司机擂吼‘开车!快开车!’”,他舍不得母亲,但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4.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要从标题对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话别”是小说的结构线索,也通过话别刻画了袁根热爱母亲,公而忘私的品质,“话别”表达了对以袁根为代表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崇高敬意,深化了小说主题。任意答出亮点给全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探讨小说标题以及小说主题,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交代写作顺序;交代文章主题、情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2)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用“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的具体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分析本诗两联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2.请鉴赏本诗颈联中“愁”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礼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注:①贳shì :宽纵,赦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学习时报》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与国学都研究中华文化,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汉学与国学并非对立矛盾,但混淆二者对国学的危害大于对汉学的危害。

D.相较于汉学,我们对国学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起因是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的学术地位寄予希望,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锁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