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菜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 ”,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项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BE. 2. 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只答“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一句给1分。) 3. 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的把国学推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着、痴迷,甚至偏激。(每点2分) 4. 同意。①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 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偏重于道德建设。(每点4分。要依据文意发表观点,有理有据,不可脱离原文。) 【解析】 1. 试题分析:A“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错;D“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描写金柳的诗句是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既写景又明志的句子                         

(3)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歌颂爱国青年的临危不惧的句子是:真的猛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村居

北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本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来护儿,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②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③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④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⑤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⑥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1.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都是受官府征召来学习。

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C.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符合书院规定者才可进入听讲。

2.下列理解,符合不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有所不同。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C.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D.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的影响最大。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没有什么区别。

C.书院中的藏书都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D.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生活百态总会在我们的心中荡起涟漪,或者留下深深的烙印。打开往事的窗,捕捉生活的瞬间。

请以“生活世相”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