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史达祖①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②双绝。
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③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④。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注】①史达祖,南宋词人。韩侂胄当国时,负责撰拟文书。韩侂胄于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次年追论秦桧之罪,改其谥为“谬丑”。②斗成,拼成。③沉冤,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有大功,然而夫差听信谗言,竟令子胥自刎,将其尸沉于江中。子胥死后,传说有人见他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④蟾蜍窟,即月宫。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
1.本词上片运用伍子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下片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古时称子杀父,臣杀君等下杀上为“弑”。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察举和征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居中调停使他们的争论停息。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一家之言,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严谨细致。他勉励公孙弘,所以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2)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例如殉葬。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新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1.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民众不一定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关键看这“礼”的性质如何。
B.“礼治”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讲,和法律没有不同,但是它依靠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所以有好古的保守性。
C.“礼治”培养人对“礼”的敬畏感,对“礼”的服从应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礼治”的目的是培养“仁”的人格。
D.“礼治”实施 的基础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礼崩乐坏”就是因为“礼治”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代表“法治”的法家就成为新生力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有些礼仪是行为规范的,有些是生产生活的,有些是丧葬祭祀的,有些可以继承,有些应该摈弃。
B.“礼”的成型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土地资源等变动很少,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经验尽可抄袭。
C.“礼”的约束不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而是靠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服从感,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骄傲、得意,但是违“礼”总会内疚。
D.“礼”不适用于团体合作的时候,团体合作需要大家遵守规则,而“礼”主要不是一种外在规则,而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规范,更适用于个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的标准和“法”的标准不一样,合“礼”和合法不是一回事。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但它并不能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无意形成,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被动性。
C.礼和普通的道德也有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守礼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不同,还表现在道德感的形成是一种被动过程,不是个体主动的服从。
D.礼重视传统,道德靠社会舆论协调人际关系,法律重视处理团体生活的问题,三者各有侧重,但在约束个体、形成人格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文。
走进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请按照信息迁移的要求抄写下面这段话。
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条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出台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将从150分升至180分,英语则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提分英语降分”成为此番改革的焦点。这一举措提升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可以设想在高考指挥棒的调控下,语文教育“边缘化”的状态将有望缓解。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选拔优等生的标准首先是数学,其次就是英语。中考中有个不成文规定,两个考生分数相同,数学分数高的优先,数学成绩也相同再看英语,反正没有语文的份儿。这种选拔的导向,造成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于语文课程的轻视,经常听说有孩子课外报班补数学、学英语,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点文学课。语文之所以被“边缘化”,说白了,是教育功利化、实用化的一种体现。
作为母语的语文遭此冷遇,后果其实很严重。不仅会给孩子造成传统文化的缺失,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些大学毕业生,却连个小信息都写不好。许多所谓高材生虽然专业知识很精深,但由于人文基础知识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心灵的发育与完善,带来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所以,语文教育涉及对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是基础的基础,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