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

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1.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每点1分) 2.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3.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4.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答题关键词“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联系文段4-8节,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在4-8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这是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描写梨花的句子,要从语言、手法,作用、情感角度入手。第②段画线句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按由下到上顺序,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景物描写可以从以下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 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 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效果: 渲染——通过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分析渲染 了什么氛围——就景物本身分析 衬托或烘托——分析景物中的人物的性格、 心情等——就景物与人物、情节的联系。写景的方法(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二)动静结合 (三)色彩的渲染 (四)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五)从多种感官写“触觉,视觉,听觉”(六)移步换景,多角度的进行描写 (七)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八)对比描写,突出景物特点。本题重在第二类写景的方法的考查。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答案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第④段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结构上,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

(1)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本图宦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4)左丘失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5)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6)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7)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8)人杰地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颔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别具匠心之处?请结合诗句赏析。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            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          自负:自恃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不然

A.凡士之有材不用于世,有善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不可掩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

4.结合全文,概括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目前对社会精神文化素质起引领作用的显然是媒体。媒体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能演变成暴力。在权威专制的情况下是如此,在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A.媒体的“暴力”在于,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目前,各种媒体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C.媒体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D.媒体有良知,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行如同宝石一般,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不尽然,诸如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英王爱德华四世等,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①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

②所以有许多人,他们容貌俊秀却一无所为

③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

④因为过分追求外型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⑤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⑥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A.①⑥③④②⑤  B⑤③①⑥②④

C.①③②④⑥⑤   D⑤①⑥④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