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种观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种观光

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从此,他“拈花惹草” ,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至沪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粤,足迹遍及11个省区。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令人痛心疾首。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①钟观光是早期的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②钟观光先生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写出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钟观光学习刻苦,在私塾读书时,他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曾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因苦读,他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他在岳麓讲学三年并在此筹建了一所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他采集而来。

E.晚年钟观光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工作,战乱回到故乡也未停止。研究中他阅读了大量经典古籍,并借鉴国外植物学原著。

(2)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钟观光早年已养成勤奋好学的品性,这使得他能在科学研究上呕心沥血,持之以恒。②受旧学影响他17岁即精通诗、词、文、赋,这为他日后研究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早年接受旧学,目睹清朝腐败,深知恃旧学难以御侮,故转变思路,以科学为强国之根本。(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3)“与民偕乐”, 是一种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爱国情怀。是突破一己之成就、幸福,而追求惠泽广大民众的奉献精神。(2分)体现:①清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钟观光深感痛心;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他心伤国难。②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以科学之力强国强民。③兴办学校请人讲学,倡导劝学,放足运动,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以开启民智。④铺路修桥,以个人所有回馈社会。(答对1点给1分,答对4点给4分) (4)①热爱祖国,志在报国。钟观光忧国忧民,以科学强国,振兴中华为己任,立志高远。②刻苦勤勉,好学有恒。他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能坚持自学不断钻研。③献身科学自强不息。他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无论花甲古稀,无论教书避难,都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④不畏艰难实地考察。为筹建标本馆,他历时4年,跋山涉水,采集了最完善的标准材料。⑤研究古籍,勤于著述。他功底深厚学通中西,潜心研读古籍,考证植物学名,成果丰硕。(答对一点2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E分析概括准确。E项分析概括局部一些。C项,原文是“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A项,钟观光考中秀才后,才被谑称为“缚足秀才”。D项“其中的标本就是由他采集而来”错,标本室的标本,不是全由他采集而来,原文为“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本题的几个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二段“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第三段“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科学为强国之根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的区域,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他后来的研究有何关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与民偕乐”的含意,再到文中找到相关事例。文章第三段说“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可见“与民偕乐”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关心百姓、关心国家的一种大爱情怀。比如清朝内忧外患之时,他深感痛心;日寇入侵之时,他心伤国难等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应先理解“与民偕乐”这句话,这句话出自文章第三段,然后到文中找出钟观光表现出的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怀以及所做的事。 (4)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可以从钟观光在“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这一道路上的付出和取得的成就上进行分析。比如,“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人物成功或者失败(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1)目标、志向、兴趣;(2)计划与落实;(3)方法与途径;(4)决心与毅力;(5)勤奋与刻苦;(6)团队、社会与家庭的支持。(这一点是外部环境因素)(7)有心人,善于抓住机会。比如本文中,就可以从钟观光为了“近代植物学”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角度入手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

(1)李白《蜀道难》中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蜀地最终打通连接外面的道路的两句诗是:“                        。”

(2)杜甫《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将搜刮来的珍宝随意弃掷这一情形时,描写秦人对待一些具体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                              ”。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小鱼活泼的语句是:“怡然不动,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1)石。

不谒承明庐(2),老作平原客(3)。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4),归问时裂帛(5)。

【注】(1)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2)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3)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4)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5)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心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4.把文中画横绒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子,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除兽头之外,有些朝代的包还用兽爪图案,只是“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区别地位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代称“照袋”,也称“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这种包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有了放钱放物的“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出行时要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写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显者:有名声地位的人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