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1.B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B项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答题关键“抗生素”,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选项B项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D项理解有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出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A项,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查看答案

请以“           伴我行”为题,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补全作文题目。(2)选好角度,确定立意,(3)明确文体,写记叙文,(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有无穷的意蕴,给人以美感。请你仿照示例,在“海”“协”“趣”“圣”四个汉字中任选两个进行趣解。

示例

劣: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

舒:舍予是一种忘掉自己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令人舒畅;只有不断地舍弃和给予,才会感到舒心。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