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注】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

阅读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注】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1)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

 

(1)① 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④视角:柳高荷低,视角由高及低,错落有致,境界甚美。(答出任意1点得2分) (2)对韶华易逝的慨叹:诗人三十二年后重游西太一宫,“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对照,引起诗人心中无限波澜,表达对岁月流逝之快的感慨。(2分)对亲人的思念眷恋:眼前陂水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初游到重游,白发已满头,亲人已不在身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怀念与眷恋。(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 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 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诗歌前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以夏天的特有景物鸣蜩、荷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夏天的图景。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一首,诗歌前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第三句补写池塘,最后一句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在诗人心目中,眼前所见更像是南国水乡的风光。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具体情境来分析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      诽:指出过失。

B.武王行不辍       疾: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     信:相信

D.夫天者           审:观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反报曰:“乱加矣!” 皆出于此乎

B.适令武王不耕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禹裸国              徙于南冥也

D.故则功,专则拙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的工作重点。

B.神舟十一号飞船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C.我国企业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管控体制机制,向管理创新要发展,延伸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探索开发欧洲北美市场,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在出口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D.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越来越大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以筹措更多资金帮高校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参加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B.最近天气又是下雨又是降温的,无家可归的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他们冒着寒风瑟缩地行走在繁华的街道上。

C.根据中国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目前均价超过2万元的城市共有16个。这其中,除了北京、天津和大连外,其他13个城市均位于南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6个因素使南方房价略胜一筹

D.作为一名社区的楼栋长,在社区工作中,张明龙热心为居民提供服务,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从建康村再往前走几公里,便是骆驼城了。它孤零零地立在荒野之中,落寞而桑,狂风呼啸着卷起尘土,使得这座屠城迷离在风沙之中。我顺着城墙,一路走过城门、角墩、马面、瓮城。黄土筑的城墙早已斑驳,许多地方业已坍,却依旧雄伟壮观(1)城门空空荡荡,被铁丝网拦起来,曾经的车水马龙,(2)磨肩接踵早已经留在了记忆中。我走走停停,两个小时才绕着这座庞大的城池走了一圈——(3)骆驼城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汉唐时期最大的古城。晚上,鸟儿悲鸣着回巢,远方的村落亮起灯火,古城渐渐被夜色吞没。眼下,晚风呼啸,帐蓬摇曳,四野看不到一个行人。

骆驼城后期的历史(模棱两可/语焉不详),却如同一出走马换将的大戏。这里先属前凉,再属后凉,此后卢水胡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一支少数民族④沮渠蒙逊又占据这里,创立北凉。唐再次置建康军,驻军5300多人,七十余年后建康军被吐攻破,从此消失在史书中。盛极一时的骆驼城走向了(衰落/衰败)。伴随着骆驼城的(淹没/湮没),古城周围也逐渐被沙漠(侵占/侵蚀)。从骆驼山再往北,穿过大片的丘陵,翻过合黎山,便是巴丹吉林沙漠了。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chù)   苍桑

B.(qǐ)   磨肩接踵

C.(hāng)  斑驳

D.(bō)    帐蓬摇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  衰落  湮没  侵蚀

B.语焉不详  衰败  湮没  侵蚀

C.模棱两可  衰败  淹没  侵占

D.语焉不详  衰败  淹没  侵占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1)   B.(2)   C.(3)   D.(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