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卒西,水面初平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卒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结合诗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2.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景:诗人沿着西湖而行,移步观景,近观的有早莺、暖树、新燕,远眺的有水面、绿杨阴,仰望的有云脚,俯视的有春泥、乱花、浅草。用“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等词语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3分)情: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他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己,乃至流连忘返。突出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本诗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需要啄泥衔草,营建新巢。(2分),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2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1分)。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明确诗歌的情感,最后分析二者的关系。景有“水”“云”“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从描绘来看,景物是生机盎然,是乐景;情有——“最爱湖东行不足”,一个“爱”字道出西湖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景和情是一致的,故应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充分的提示“‘景’与‘情’的角度”,考生只要找出诗歌中的景和情,明确二者的关系,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做出判断即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几处”“谁家”主要是体现“早春”的特点,以及季节更换时作者的欣喜之情。且如果换成“处处”“家家”,如何体现“早莺”之“早”“新燕”之“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遡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降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缕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画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门人弟子其室:塞满,充满

B.篋曳屣:背

C.白玉之环:腰间

D.同舍生皆绮绣:通“披”,穿

2.下外画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项是( 

A.遇其叱咄     以钱币丐之

B.久而        董宣廉洁,死知之

C.故余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今诸生学太学 所欲有甚生者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 知的渴力与诚心。

B.第一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作者的志趣所在。

C.第二段用对比写“今诸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D.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情真意挚, 语重心显得亲切动人,他人奋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 “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语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徳忱《中华竹》)

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对于南方居民而言,有些地方的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被利用起来,开展旅游业,效果很好*

B.竹子的使用范围很广,中华大地由北向南,都有竹子的痕迹,所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 当不过的.

C.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 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弦、笛、箫等。

D.用竹管插上兽毛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都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查看答案

请以“相遇在高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诗人艾青以诗歌的形式深情地歌咏了保姆大堰河给予“我”的无私的母爱,如今也有很多人喜欢在母亲节或其他节庆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根据下列短信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将其补充成完整的排比句。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_______________。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

(1)由表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差异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