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铁建二十局经过5年零2个月的艰苦奋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铁建二十局经过5年零2个月的艰苦奋斗,全长13.187公里的沪昆高铁全线最后一座隧道——岗乌隧道顺利贯通,是沪昆高铁贵州境内最长的隧道。

B.多彩贵州航空有限公司举行拟录用新空乘人员的才艺展示活动,拟招聘33名空乘人员。在报名的700余名应聘人员中,经过体检、面试、政审等环节后,102人进入了才艺展示。

C.从江县光辉乡长牛村迎来了相隔4年的姑臧节,来自黔东南州从江县光辉乡、加勉乡,榕江县计划乡和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3000余名苗族同胞们,身着苗族盛装,齐聚在长牛村欢度姑臧节。

D.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终审落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锤定音:驳回各被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五个出品方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此刻,我们只想说:“知识产权胜利了!原创胜利了!”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主语残缺,在“是沪昆高铁”前加上“该隧道”。B项,语序不当,“体检、面试、政审”应改为“面试、体检、政审”。C项有歧义,这3000余名苗族同胞是黔东南州从江县光辉乡、加勉乡,榕江县计划乡和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共计,还是就是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的。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比如A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属于成分残缺问题,在“是沪昆高铁”前加上“该隧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贵阳市“最美导游”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在近百名参赛选手中,10人崭露头角,荣获“最美”称号。

B.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大赛暨2015年中国•榕江萨玛节在榕江天下第一侗寨三宝鼓楼广场隆重继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媒体、省州领导等济济一堂,共同见证此次盛会的开幕,并倾听千人侗族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

C.首届花灯艺术大赛在中国花灯艺术之乡镇远县靑溪镇热闹开场。这些反映青溪工业生产、农业发展、城镇新貌、新农村建设、文化特色等形式多样的花灯将青溪镇装扮得绚丽多彩,吸引了众多花灯爱好者及摄影家前来观赏。

D.被誉为“中国十大梯田美景”之一、“贵州十大梯田”之首的贵州从江加榜梯田近年来声名鹊起,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摄影师前来拍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吴夏曦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5月26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华园讲坛”第13讲在五山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老先生做客华园,作了题为《此生无悔——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的报告。学校机关部处管理干部、青年教师学生代表6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其俊主持。

报告会上,今年已九十高龄的黄旭华老先生以奋斗、求实、献身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怀,与师生们回顾了当年参与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发工作经历。

(一)

1958年,时任中央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说到。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黄老先生打趣道。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二)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 “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 ‘雄赳赳,气昂昂’!”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三)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

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到动情处,不禁激动哽咽。

黄旭华院士慷慨激昂的报告鼓舞了现场师生,获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会后,国防生上台与黄院士交流。黄旭华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勉励学校国防生:国防事业艰巨,要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希望国防生们学好知识、锻炼体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船舶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内容有删节)

(1)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旭华认为,他此生没有虚度,因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核潜艇亊业,曾30年未回过老家,即使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去奔丧,但此生无悔。

B.虽然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但黄旭华带领团队,依靠三副“镜子”获取国外相关资料的有效信息,终于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C.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黄旭华提出了要与艇员一同下水的决定,即使妻子不同意,他也耍下水,最终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D.华于1957年从大学毕业后,近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 对也颇有怨言。只有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甚至连母亲也不理解他。

E.正是因为具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黄旭华和团队才能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中国核潜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功造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从本文来看,黄旭华对中国核潜艇做出哪些贡献?请简要回答。

(4)“两难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忠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孝有“割股疗亲”的文话传说。忠孝冲突,揪扯了好几千年。忠孝不可偏废,又不可兼得,假如你现在面临 “尽忠”与“尽孝”的抉择,只能择其一,你会怎么办?请至少说出三个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岳所长说,书房。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岳所长说,猜猜。秦说,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岳所长不置可否,转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如若岳帅直捣黉龙,迎回徽、钦二宗呢?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竞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选自《花园》2010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所长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的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所长的形象。

D.本文构思精巧,短小精悍,首尾呼应。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历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记叙,先写老岳对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2)小说有一个细节描写,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有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但是又想: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结合全文,请你为秦找几个可以来做所长的理由。

(4)秦岳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谁的一方?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

(2)《沁园春•长沙》 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卒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结合诗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2.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