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文后各题
山 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①。
梅君特而洁,乃与夷叔②同。
【注】①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②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1.本诗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各描绘出山茶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B.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C.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D.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中,“征”是指征召出来任官;“拜”指授予官职。
B.奏议,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错误,“奏”意为“陈奏”。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书。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称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4.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已成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 “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 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 “群体”,通过贴吧交流传播和联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但是,网络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从而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并进而促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已成新兴的多元文化传播阵地,但也存在着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媒体越来越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和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也就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然而,互联网也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特别是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逆反性文化消遣、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也开始抬头。如网络泛娱乐化、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污蔑诽谤、侵犯隐私、色情暴力和网络诈骗等现象增多,这就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危及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建立。
当前的网络带给了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大文明与进步,然而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和凸显。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认知。
(摘自马长山《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欺诈、敲诈等犯罪行为。
B.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
C.网络人肉收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等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D.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不良问题加以认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网民往往借助“突发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的评论、轻信、谩骂等属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的改变。
B.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如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
C.网络舆论中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社会危害大,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负面影响。
D.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并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它能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并不是太好的信号,就是说网络舆论非理性化倾向不好。
B.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C.很多网民们结成很多虚拟的“群体”,面对贫富冲突、司法不公正等问题,形成舆论场,以及时纠正执政不当问题。
D.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互联网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将下面关于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的图式写成一段话,描述其交易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怎样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外延呢?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把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① ;我们也可以② ,阅读其他作者写作的相同题材的作品,从而实现对语文课堂学习外延的拓展。在阅读时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以便能对文章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鉴赏。对于节选的课文,老师应提供原著的内容梗概,③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指导,并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作品。如果能这样学习课文,那么长期积累后学生所学到的将不仅是薄薄的几页课文,语文课堂的辐射范围会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