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C.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D.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C.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1.A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C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B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C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不是“创作过过程”,而是“创作状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不是“创作过过程”,而是“创作状态”。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的“理论者那里”与原文不符;B项应是“取决于”而非彰显;D 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的“理论者那里”与原文不符;B项应是“取决于”而非彰显;D 项属于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①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②《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专家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B.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济宁市区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轮珠圆玉润的月亮,天空灰蒙蒙一片,不远处的节日礼花也只是一团模糊的闪光。

C.在投资过程中,人们专注于低点买进高位抛出的时点研究,对于一些常规却置之度外,忽略向基金公司补全或及时更新自己的资料。

D36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历史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太阳一号”发电站被认为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中式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地面积约有2.5 多平方公里,发电能力达100 兆瓦。

B针对中国传统节日味道变淡和“洋节”不断冲击的现实,七成网友建议采用“立法”和“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等措施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C国庆节前,南昌各区县将督促相关产权单位,做好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的清洗和非法小广告清除,重点临街单位需在规定时限前为建筑物“洗脸”。

D海南三亚市市长王勇表示,应该在全国范围统一提高环保标准,施行统一的环保政策,让解决不了污染问题的项目,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生存空间。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漫sù)       què)秦    挥斥方qiú)      nù)力攻秦

B彳亍chíC   zhī)酒    niǔ )不安   xiǎng)士卒

C.悲chuàng   shèng  (è)飞舟       zì)尽裂

D.火bō)      chēng)目   gě)争流      失其所y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地廉政单位招聘考试,最后一道题问唐太宗是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赋分20分。只有一位考生如实回答“不知道”,考后本以为录取无望,结果却被高分录用了。对此,其他考生不理解。招聘单位说,其实,当年根本就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而且唐太宗也没有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无答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