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选自《文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写老中医"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表明老中医颇喜爱这一宝物,也为后文他预测我会当医生埋下伏笔。

B.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小说段落都很短小,甚至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样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也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颇有张力。如对成色迥异的两个青花瓷瓶的描写,我家的"釉色发暗"暗示并不值钱,官宦人家送的“青翠欲滴”暗示价值不菲。

E.我去找老中医给母亲看病时,写到“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2.“青花瓷”是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重要物件,请从这个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并指出故事的高潮部分。

3.老中医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医者”作为小说的标题?

 

1.BC(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DE不得分) 2.在情节安排上“青花瓷瓶”是小说的线索,故事围绕“青花瓷瓶”展开:老中医来我家看到青花瓷——老中医以一千元买走青花瓷——二十年后“我”看一个鉴宝节目时怀疑老中医高价卖了青花瓷——“我”在老中医家看到青花瓷——“我”赎回青花瓷。 这个小说的高潮应该是“我”看到青花瓷瓶竟然在老中医的家里。“我”本打算到老中医家兴师问罪,结果发现原来“我”以小人之心误解了老中医。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老中医的人格魅力,也暗示老中医不但能治病救人,而且能挽救“我”世俗的灵魂,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①慈悲仁爱: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支助我完成学业。②医德高尚:“我”母亲因故不能到老中医家来看病,就主动出诊,亲自到“我”家来给母亲看病。③有识人之明:对我有很深的理解,推断“我”将来一定是一个医生。④医术高明:被人尊称为“医者”,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平时给人看病不慌不忙。 4.①从故事情节来看,小说讲了一位老中医为我母亲治病并且以医者大爱治愈我心病的一个感人故事;②从人物塑造来看,老中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慈悲仁爱,堪称“医者”;③从情感主题来看,以“医者”为标题,体现了作者对老中医的赞颂和敬意,深化了主题,发人深省,老中医的医者仁心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④从艺术手法来看,以“医者”为标题,一语双关,表层上老中医“医病”,深层上老中医“医心”,以“医者”为题目,内涵深沉。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为后文他预测我会当医生埋下伏笔”错误,应该是“为下文作者观看《鉴宝》节目,误会老中医是个狡诈、虚伪的人埋下伏笔”;D项“小说语言华丽典雅”错误,应该是“质朴自然”;E项“这种叙事中的闲笔”错误,这篇小说节奏紧凑,并无闲笔,这样写暗示了老中医稳重少言却医术高明。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D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该题已经明确“青花瓷”是小说的线索,围绕青花瓷瓶划分叙述的层次,然后简洁概括各层次的内容即:老中医买走青花瓷——“我”怀疑青花瓷被骗走——“我”看到青花瓷——“我”赎回青花瓷。这个小说的高潮应该是“我”看到青花瓷瓶竟然在老中医的家里。“我”本打算到老中医家兴师问罪,结果发现原来“我”以小人之心误解了老中医。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老中医的人格魅力,也暗示老中医不但能治病救人,而且能挽救“我”世俗的灵魂,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故事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往往会解开悬疑,充分体现人物的核心精神,暗示小说主题。如本题高潮应该是“我”看到青花瓷瓶竟然在老中医的家里。“我”本打算到老中医家兴师问罪,结果发现原来“我”以小人之心误解了老中医。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烘托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支助我完成学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慈悲仁爱”的形象特征;从“老中医亲自到‘我’家为卧床的母亲看病,并且不收费”等情节概括其“医德高尚”的形象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有识人之明:对我有很深的理解,推断“我”将来一定是一个医生。医术高明:被人尊称为“医者”,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平时给人看病不慌不忙。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故事情节来看,小说讲了一位老中医为我母亲治病并且以医者大爱治愈我心病的一个感人故事;从人物塑造来看,老中医是小说的主人 公,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慈悲仁爱,堪称“医者”;从情感主题来看,以“医者”为标题,体现了作者对老中医的赞颂和敬意,深化了主题,发人深省,老中医的医者仁心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从艺术手法来看,以“医者”为标题,一语双关,表层上老中医“医病”,深层上老中医“医心”,以“医者”为题目,内涵深沉。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就小说的题目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可以从手法技巧、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从故事情节来看,小说讲了一位老中医为我母亲治病并且以医者大爱治愈我心病的一个感人故事;从人物塑造来看,老中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慈悲仁爱,堪称“医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滕王阁序》中作者用“                          。”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                          ”。

(3)《陈情表》用“                             。”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文后各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B.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C.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D.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C.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B.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普通大葱只能长一米高,山东章丘大葱却能长到近两米。人们起初认为这是品种问题。有人把章丘大葱引种到外地,结果长得和普通大葱没什么两样,有人把外地大葱引种到章丘,结果长得跟章丘大葱一般高。于是许多人认为水土气候是关键因素。

有位学者较真,他特地跑到章丘住下来,观察大葱完整的种植过程,揭开了其中奥秘。选种、育苗、施肥、浇水、锄草、捉虫,这些环节跟其他地方一样,无任何特殊之处。但这位细心的学者发现,从大葱破土萌发的那天起,章丘农民就每天往大葱植株上培土,大葱长高一点,泥土就培高一点。每次培土的厚度只有几毫米,刚好让大葱露出头,使它不至于因窒息枯萎。大葱要想获取阳光空气,就必须铆足劲儿往上拔个儿。泥土培得越来越高,章丘的大葱也就长得越来越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