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宪益与东方翻译文学 何琳 杨宪益(1915—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宪益与东方翻译文学

何琳

杨宪益(1915—2009),祖籍安徽泗县,生于天津,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

杨宪益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发蒙教育。杨宪益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

杨宪益与世界文学结缘,以其1927年在天津教会学校——新学书院(TientsinAnglo-ChineseCollege)开始中学教育为端绪。除“国学”外,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杨宪益曾回忆说:“读高中时,看英文书很多,其中许多是欧洲文学名著的英译本,包括古希腊诗歌,但丁的《神曲》,法国雨果等人的小说,什么都看,并不限于英美文学。”又说:“教师布道的时间,我就在台下偷偷看《以赛亚书》,或者是《雅歌》。”大量的翻译文学阅读极大地开阔了杨宪益的视野。

随着翻译文学阅读的日渐深广,杨宪益对翻译本身、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热衷亦逐日递增。入牛津大学攻读之前,杨宪益已通过英译本读过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李维《罗马史》、柏拉图的几篇对话和其他为数甚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1936年秋,杨宪益进入牛津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默顿学院攻读希腊拉丁文学。课余时间,杨宪益的足迹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当地风物民情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负笈英伦求学期间,杨宪益与牛津大学第一位取得中国文学荣誉学位、心仪东方文化已久的英国同学——戴乃迭相识相恋。1940年,杨宪益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当年夏末,杨宪益谢绝美国哈佛大学希望他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邀请,携手戴乃迭返回祖国。此后,杨、戴夫妇辗转重庆、贵阳、成都、南京等地高校教授英文。1952年杨宪益、戴乃迭调入北京外交出版社,任外文图书编辑部专家。1954年《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杂志并入外文出版社,杨、戴夫妇同为该刊的翻译和审稿专家。杨、戴二人遂将大半生心血倾注在这份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刊物之上,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杨宪益译著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兼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译作题材广泛,体裁丰富,语种多样。杨宪益著述与东方文学文化因缘,集中体现于他的比较文化论著——《译馀偶拾》,《译馀偶拾》是杨宪益多年文史考证笔记的结集。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宪益便开始动笔,陆续在上海《新中华》杂志发表这类笔记。《译馀偶拾》收文88篇,涉及东西交通史,音乐史,宗教史,民族史等诸多范畴。其间,东西文学、文化交流史篇目数量虽不占主导,但因其集中呈现出作者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从而为后学在对待和处理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上树立了典范。具体来说,又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首先,注重对类同叙述主题历史联系的考察,杨宪益并不满足于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的简单比较,而是将其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以史料构筑起故事流播的时空线路,并推断往来其间的主要媒介人,亦不忽略对各故事版本叙事细节的比较与印证。

其次,注重东西方文学之间的互动互馈研究。在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反对“文明西来”或“文化东去”的轩轾分明的简单结论,坚持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东西文化势能落差,强调东西方文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和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强调科学的反映论。

第三,重视东方文学内部各民族文学(尤其是边疆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杨宪益晚年感慨某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遂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何须论短长”解颐。诚然,杨宪益译业重心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但其始终将翻译活动置于东西文明互通互惠的发展视野,强调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相互推助,在东西文学文化相互烛照中互勘的思想,才是其翻译思想的真髓所在。

(选自《文史杂志》2013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宪益十多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以及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等,良好的家学熏陶使其具有诗人气质与情怀

B天津教会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在此期间,杨宪益阅读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

C《译馀偶拾》是杨宪益的力作,集中呈现了他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

D杨宪益将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一贯反对其做简单的比较。

E一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这是杨宪益一直以来就非常痛恨的。

(2)在杨宪益成长过程中,哪些经历促成了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著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具有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同杨宪益“文化何须论长短”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A得2分,答C得3分,其它得分。 (2)①年少时,国学的浸润与陶养。②中学阶段,大量的翻译文学阅读极大地开阔了杨宪益的视野。③大学阶段,厚实的文化积累与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后,长期教授英文并任职北京外交出版社。 (3)①对于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的研究,杨宪益主张辩证地看待主题学研究的对象,深挖各故事之间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历史事实联系。②反对“文明西来”或“文化东去”的轩轾分明的简单结论,强调科学的反映论。③不能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强调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相互推助,要在东西文化相互烛照中互勘。 (4)示例:观点一:赞同。①文化具有民族性特质,它是一定地域文化的产物,自然谈不上高低优劣。②“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是一种崇洋媚外心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原则。③在对待和处理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承方面,东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后学者应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④东西文学文化各有精髓,在相互烛照中互勘思想,才是学习的真髓所在。 观点二:不赞同。①文化虽是地域产物,但不同的文化渊源就会结出不同的产物,在高下优劣遴选中才能收获真文化。②应该开放视野,不能裹足于本民族文化中而停滞不前,在比较中学习而提高。③在对待和处理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承方面,必须去粗取精,论长短是理所当然。④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需要相互推助,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烛照中要辨清优劣,在优质文学的引领下才能走向真文学。 【解析】 (1)试题分析:B“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以偏概全,并非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教授;D“一贯”说法绝对化;E“一直以来就非常痛恨的”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形象的描写李密孤独的处境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小题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这首词写于元兵南掠,春日游西湖,人迹杳杳之时。

1.上片如何表达“伤春”之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阎庆字仁庆,河南河阴人也。庆幼聪敏,重然诺,风仪端肃,望之俨然。及卫可孤侵逼盛乐,庆随父固守,颇有力焉。拜别将,稍迁轻车将军,加给事中。后以军功,拜步兵校尉、中坚将军。

既而齐神武举兵入洛,魏孝武西迁,庆谓所亲曰:“高欢跋扈,将有篡逆之谋,岂可苟安目前,受其控制也!”遂以大统三年,自宜阳归阙。太祖谓庆曰:“高欢逆乱,宇内分崩,群盗竞兴,人皆徇己。卿遂能尽忠贞之节,重君臣之义,背逆归顺,舍危就安,虽古人所称,何以加也。”即拜中坚将军、奉车都尉。河桥之役,以功拜前将军、太中大夫,迁后将军,封安次县子,邑四百户。及邙山之战,先登陷陈。拜抚军将军、大都督,进爵为伯,增邑五百户。

孝闵帝践祚,出为河州刺史,进爵石保县公,增邑千户。州居河外,地接戎夷。庆留心抚纳,颇称简惠。就拜大将军,进爵大安郡公,邑户如旧。入为小司空,除云州刺史,转宁州刺史。庆性宽和,不苛察,百性悦之。天和六年,进位柱国。晋公护母,庆之姑也。护虽擅朝,而庆未尝阿附。及护诛,高祖以此重之。乃诏庆第十二子毗尚帝女清都公主。庆虽位望隆重,婚连帝室,常以谦慎自守,时人以此称之。

建德二年,抗表致仕,优诏许焉。庆既衰老,恒婴沉痼。宣帝以其先朝耆旧,特异常伦,乃诏静帝至第问疾。赐布帛千段。医药所须,令有司供给。大象二年,拜上柱国。隋文帝践极,又令皇太子就第问疾,仍供医药之费。开皇二年薨,时年七十七。赠司空、荆谯淅湖沣广蒙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成。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宜阳归                            朝廷

B虽古人所称,何以                  加:施加

C云州刺史                            除:授予

D乃诏庆第十二子毗帝女清都公主        尚:娶……为妻

2.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致仕”,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践祚”,其意是指继位、登基;与文中的“践极”的意思相同。

D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在生前或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庆勇力战功,屡次升官。当卫可孤侵逼盛乐的时候及邙山之战,他作战都很卖力,然后被上级授予不同的官职。

B阎庆忠君爱民,皇帝赞赏。高欢反叛作乱,天下人只顾自己谋私利,而阎庆却舍危赴安,得到了皇帝的赞美。

C阎庆性格宽和,百姓称道。阎庆出任宁州刺史时,留意安抚招纳,不苛刻追查繁琐细微之事,百姓都很喜欢他。

D阎庆坚守操守,刚正不阿。独揽朝政的宇文护是阎庆亲族,阎家又与皇室联姻,但阎庆从未迎合依附,依旧谦虚谨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欢跋扈,将有篡逆之谋,岂可苟安目前,受其控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既衰老,恒婴沉痼。宣帝以其先朝耆旧,特异常伦,乃诏静帝至第问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20世纪中叶,麦卡洛克等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在中文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而屋内的操作者不理解中文,说明计算机程序仅通过运算仍不能思维。“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的东西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并且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摘编自魏屹东《自语境化:智能机似人思维的关键》)

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如果智能机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能像人一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

B人的自语境化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如果智能机能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是能思维的。

C能够主动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简单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D自语境化是自主融入语境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是判断计算机能否思维的一种观点。它符合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

B麦卡洛克等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提出这种心的计算理论是为了解释认知过程。

C“中文屋论证”是指将人封闭在房间里通过符号操作其不理解的中文与外面懂中文的人进行交流时的情形。

D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思维。即“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思维是理解谈论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B赛尔“中文屋论证”: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它就不能思维。

C计算机的自语境化只是目前哲学层面的思考,从现在的技术层面看,实现智能机的自语境化道路还很漫长。

D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如果能够实现自语境化,那么它就具有思维能力。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写一篇文阐向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