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荒岛余生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①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
②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铎姆,生活在里斯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他的内心却渴望着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世界。于是,他变卖家产,乘坐一艘轮船出海。但一场海难让主人公被几块浮木带到一个遥远而不知名的小岛上。
③他不是这个小岛上唯一的人,这个岛上也没有隐居在此的绝世高人。岛上居住着一群野人,有着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习性和语言系统。
④最开始,铎姆极度惊恐,但同时,也有一种惊喜:作为一个冒险家,他认为自己此生的遭遇足以匹配这样一个头衔,有一种死而无憾的宽慰。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群野人非但没有伤害他,还为这位筋疲力尽的不速之客提供食物和水源,并且,一位野人少女开始每天为他准备食物,然后陪在他身边,一言不发。当然,即使她说什么,铎姆也听不懂。无论如何,铎姆都对这位野人少女感激不尽,他开始用他能想到的语言和手势向这位少女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可少女很明显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她一直安静地聆听着,一如夜晚平静的大海。于是,铎姆将自己所有的感激、担忧、思虑,呓语一般告诉这位少女,而少女总会在这样的倾诉中静静睡去,仿佛那是一种古老的安眠曲……有时候,铎姆凝望着月华下的少女,发现她竟然是如此美丽,健康的肌肤、匀称的骨骼、光洁的面容……再后来,铎姆开始和这位少女生活在一起,但他从心底里瞧不起野人,他拒绝学习他们的语言,不肯融入他们的生活。渐渐地,他的话越来越少,他的记忆越来越凌乱,甚至破碎到无法表述……他发觉自己已经开始遗忘曾经的语言和生活。
⑤就这样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一天清晨,岛上突然出现另一群人,铎姆发现这群人穿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衣服,说着自己曾经的语言,他发疯一样向他们跑过去,想对他们述说他多年的遭遇,可他悲哀地发现,除了像野人似地号叫,他什么也无法说出口。那群岛外的人突然看见有这样一个野人狂冲向他们,都吓坏了,举起武器准备开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铎姆的舌头仿佛不再打结,终于呐喊出:“先生,可怜可怜我吧!”
⑥那群人很高兴,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发现一位同胞,不仅觉得亲切,还可以为他们的冒险人生增加一个可读性的故事。他们拿出饼干、罐头等现代文明的食物给铎姆,陪他说话,希望唤起他作为一位文明人的记忆,并承诺带他离开这里。
⑦在日落之前,那群人去岛上寻觅各自希望带回家的纪念品。于是,铎姆回到熟悉的住处,对女人说自己将要离开。他努力地用语言和手势表达着,当然,女人一如既往地倾听着,同时也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看着她仍旧不懂却恬然的表情,铎姆狠下心,逃一般地离开。
⑧当他来到海边时,尚未日落,其他人还没有回来。看着大海柔和的海浪,铎姆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她解释清楚。于是他又再次跑回去。
⑨正当他踌躇着如何向女人开口时,他正好看到女人在为他准备食物。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最好的水果放在一旁留给他,而她自己却吃下那些带有斑斑点点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安静地坐在家中等着他的归来。
⑩此时此刻,铎姆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像往常一样回家,满足女人一天的期望……日落之时,准备离开的人们集合,没有发现铎姆,开始分头寻找他,叫着他的名字。其实当时有两个人离铎姆很近,但铎姆却很怕他们找到他,他像往常一般拥抱着身边的女人,假寐着,静静等待他们的离去。
⑾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散。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想。
⑿铎姆再一次凝视着月光下的女人,这时她已不再年轻,皮肤变得粗糙,皱纹慢慢凸显,甚至可以看出身形已佝偻……突然之间,他的泪水划过自己同样沧桑的脸颊,最后一次用语言呢喃着对过往的思念……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直至死在这个小岛上。
1.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女人形象。
2.赏析文中第(11)节划线部分。
3.如何理解开头“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中“悲伤”“温暖”的丰富内涵?
4.小说安排另一群人在岛上突然出现的情节,有何作用?
5.结合文本,请你谈谈作者安排主人公铎姆老死荒岛这一结局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 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 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 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观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绝句不过四句,律诗不过八句,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木,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 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来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1.对文中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的作用,下列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画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C.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下列对联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B.溶溶月色连灯市 霭霭春色满夜城
C.燕过重门留好语 莺迁乔木报佳音
D.艾草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下列公益广告,修辞方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
(示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
A.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节约用水)
B.生命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所以她微笑,你皱眉所以她皱眉。(热爱生命)
C.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关爱留守儿童)
D.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保护动物)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人说,每一种灾难都是一种祝福,每一种创作都是一种成熟。此言不虚。有时灾难是人生中的一场风雨雷电, ;有时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其淬炼洗礼,我们从泥坯蜕变为瓷器,不留烟熏火燎的痕迹,只留沉静内敛的光华。
A.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B.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C.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D.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女作家之手。
B.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