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

B.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

C.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

D.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困,常指不得志,处境窘迫;有时也指贫穷。而“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和“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中的“穷困”都是指不得志,处境窘迫之意。

B.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C.古人对人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D表示古代官职任免的文言词很多:“拜”表示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出”,表示出京做官;“乞骸骨”“致仕”,表示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燕时,栾布因臧荼推荐了都尉;经彭越进言,被释放并做了梁国大夫;吴、楚反叛时,因有功被封为俞侯,担任燕国丞相。

B.在皇帝将要烹杀自己时,栾布仍为国着想,痛陈皇帝“以苛小案诛灭之”将导致功臣人人自危。

C.栾布认为汉王被困彭城,兵败于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汉能成功,彭越起了关键作用

D.司马迁认为彭越把赴汤镬就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那些重义的人也不能超过他

4.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2)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1.D 2.A 3.D 4. (1)项王不能顺利西进的原因,只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和汉军联合而给楚军为难啊。(所以、西、徒以、苦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栾布的儿子栾贲继承侯位,做了太常,因为祭祀所用的牲畜违背了君王的命令,封国被废除了。(嗣、牺牲、不如、除各1分,语句通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中“穷困”为贫穷。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D是栾布而非臧荼。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项王不能顺利西进的原因,只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和汉军联合而给楚军为难啊。(所以、西、徒以、苦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栾布的儿子栾贲继承侯位,做了太常,因为祭祀所用的牲畜违背了君王的命令,封国被废除了。(嗣、牺牲、不如、除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 “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国学栏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

B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元祭祀的源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安。

C《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   )

A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C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D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查看答案

总题目: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请以此为题,也可根据这一主题自拟作文题目,不限文体。内容要求健康充实,新鲜感人,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语言应力求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选做3小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2)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3)宁赴湘流,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唐)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

1.“无人知道外边寒”和“云树深深碧殿寒”中的“寒”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赏析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经典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而无私,似德;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①,似义;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似勇;绵弱而微达②,似察;受恶不让③,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出,似善化④;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⑤,似度;其万折必,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注释: ①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②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③让:引申为申辩。④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⑤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而无私            给予

B.其流卑下              低下,指水性向下

C.其赴百仞之谷不      迟疑

D.其万折必,似意      名词活用做状语,向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鲜洁                  臣具表闻

B流行,深者不测        南冥天池也

C绵弱微达                以秦王之威相如廷斥之

D及者生                  道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