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

B.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回头看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旦日视其书,                 旦日:第二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乃为装遣荆轲

B.常从人寄食饮          张良是时从沛公

C.直堕其履圯下          吾其还也。亦去之。 

D.父以足受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C.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4.翻译下面句子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1.A 2.B 3.B 4. (1)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老父”“衣”“褐”各1分) (2)在这时韩信仔细的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出去。(“孰”“蒲伏”“俯出胯下”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B项,都为动词,跟随,跟从。C项,代词,他的/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1)“老父”“衣”“褐”;(2)“孰”“蒲伏”“俯出胯下”。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

《西游记》这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的小说,是民间艺人和文人经过演讲和戏剧等加工后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愤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乃至宗教的虚伪性质也就彻底暴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意象的濡染。

B.佛、菩萨、魔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西游记》中妖魔都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的看待,所以人们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应分别予以肯定和否定。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愤怒,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D.《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最终形成新的宗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

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市一所高中创设的一种课堂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考,而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②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

⑤这种情况下,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⑥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