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请结合材料,任选角度,联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或体会。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明确。2.标题自拟,不得套作。

 

学会反省,走向成功 “人,一撇,一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句话是一位哲人说的。的确,因为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人无完人,人就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进步,才会随时代一起创新,一起进步。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们就需要学会自我反省。 反省——即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学会反省,就是人做出一件事实作出自我检查。 古人云:“知人者昏,自知者明。”的确,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试想,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心比天高。又怎么会虚心进取?就更不用说成功了。 古人邹忌自知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但却从中得出客人有求于他,他的妻子爱他,他的小妾害怕他,都是因为有求于他,这说明他是一个注重自省自知的智者。 先哲说:“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教育家认为,一个人的反思意识应从小培养,因为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使学生调节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自学性。 传说中,上帝为人们挂上两个袋子,一前一后地挂着,前面的袋子装着别人的缺点,而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所以人们做错事就习惯去别人身上挑毛病,很少怀疑自己。 就像小时候,每当我们不小心跌倒了,第一个念头就是看看什么东西绊了脚,我们总是怪别人乱放东西,实在找不到还可以怪路不平很稳,虽然这么做没有减轻疼痛,却找到一丝安慰,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责任。 其实,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我们要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反省自己的言行。 所以,当我们遇挫折时,我们只能怪自己没有选择好。因为任何时候,学会反省自己,始终是最明智、最正确的生活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作文要在理解两句话的基础上来写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看到比自己好的人要把他作为榜样,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坏榜样,要学会做自我反省,从中吸取教训。“内自省”是做自我反省,这个自我反省是很难做到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轻易的原谅自己,甚至把错误都推到他人身上,为自己开脱,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往下坡路走而不自知。 所以要做到及时自省,首先要认识到自省的重要性,立志做君子的话,就要每天反省,时时刻刻的反省,把错误的言行及时抹掉,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也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尚书·说命》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忱是热忱,是激情,是坚韧,是执着,是活力,是信念,是精气神,是百折不挠,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句话是说,知道一个道理不难,做起来有点难,但是一旦有了激情和信念之后,天下几乎没有难做的事。 参考立意:反思与成功、学会反省、坚持就是胜利、贵在坚持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 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 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曲折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D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E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2.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请简析。

3.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析。

4.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两句。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3)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老树

元好问(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①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元好问为多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1)本诗首联营造的意境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首句“枯藤老树昏鸦”颇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请分别予以赏析。

2)作者客居异乡,本应想念故乡,却为何言“不用苦思家”,试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梁子俊)归,探诸其家,则生方与客饮,益疑。因问:“昨在洞庭,何归之速?”答曰:“无之。”梁乃追述所见,一座尽骇,生笑曰:“君误矣,仆岂有分身术耶?”众异之,而究莫解其故。后八十一岁而终。迨殡,讶其棺轻,开视,则空棺耳。异史氏曰:“竹簏不沉,红中题句,此其中具有鬼神而要皆侧隐之一念所通也迨宫室妻妾一身而两享其奉即又不可解矣。昔有愿娇妻美妾,贵子贤孙,而兼长生不死者,仅得其半耳。岂仙人中亦有汾阳,季伦耶?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中具有鬼神/而要皆侧隐之一/念所通也/迨宫室/妻妾一身而两享其奉/即又不可解矣。

B此其中具有鬼神/而要皆侧隐之一念/所通也/迨宫室妻妾/一身而两享/其奉即又不可解矣。

C此其中具有鬼神/而要皆侧隐之一念所通也/迨宫室妻妾/一身而两享其奉/即又不可解矣。

D此其中具有鬼神/而要皆侧隐之一/念所通也/迨宫室妻妾一身/而两享其奉/即又不可解矣。

2.下列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蒲松龄,明代杰出文学家,号青莲居士。代表作《聊斋志异》,是一部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言小说集。“聊斋”是他书斋名,“志”是记述 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在古文中,经常有“诛灭三族”“株连九族”等说法。三族,有的指父、子、孙,有的指的是父母、兄弟、妻族。说法不一,但通常的理解应该指宗族之内的父母、兄弟、及妻子儿女。

C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D古今皆有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也形成了一些通常的说法。如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在考试中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梁乃追述所见,一座尽骇,生笑曰:“君误矣,仆岂有分身术耶?”众异之,而究莫解其故。

(2)迨殡,讶其棺轻,开视,则空棺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                       矜:怜悯、怜惜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诚挚的心

C.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听:听从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岂敢盘桓,有希冀    此虽免乎行,犹有待者也 

C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D.况臣孤苦,特尤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第一段李密写到了曾“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以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也无不事二主之心,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得他的同情。

B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就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C.作者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果决地摆明了自己的意愿,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而水到渠成。

D为了不让朝廷利用臣子的职分是应该“尽节于陛下”,再向自己施加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使“报养刘氏”能够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