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

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

2.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

(2)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

3.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

4.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

5.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

 

1.历史悠久,斑驳残损,笃定儒雅,平淡素朴。(每点1分,共4分) 2.(1)鸟儿的鸣叫好像是在注解着文字,融入到了书籍中,体现了先人耕读的诗意。(2分,扣住“装订”, 意思对即可)(2)虫儿以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可能的伤害,成就了生命的仁慈,让旧日时光安静平和。(2分,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3.(1)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①先人伏桌耕读;②先人伏桌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③祖先在树上眺望炊烟和人生,遇见虫子;④“装死虫”打凿时空隧道。(每点1分,共4分)(2)榆木书桌象征着时空隧道,收藏着祖辈先人的生活、生存智慧、内心仁慈以及其他一切历史生命的痕迹。(2分) 4.能。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1分)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1)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虫子凭着智慧开凿孔洞记载了自己的梦境和心迹,让生命留在时光中得以永恒,以小衬大,举重若轻,突出了时光的可贵和收藏的意义;(2)借虫子的眼睛与经历,把先人的各种为生命生存与自然共处、朴素而艰辛的生活故事摄入虫孔,视角独特巧妙,使得叙述亲切之至;(3)赋予虫子以人类的智慧,把虫子卑微生命的分量提升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增加了生命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哲理性。(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榆木书桌的特点”,答题区间在文章开篇两段中,提炼概括相关词语“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漆渐渐磨损、脱落”“保持着儒雅的姿势”“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概括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开篇两段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这两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三和第五节中,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1)句扣住“装订”(2)句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比如题中的 “装订” “安静和仁慈”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答题关键词“哪些历史场景”“ 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答题区间在文章③-⑦节,抓住每一段关键句,概述内容,结合第一问答案,总结榆木书的内涵。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本题中的“时空隧道” “祖辈先人”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就是一个过渡句,答案在上下文中。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关键词“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首先表明观点,能。接着阐述理由,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题中虫孔是实写,无限的时空属虚写。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本文的构思。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分析文本构思,从手法、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本题就要紧紧围绕“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展开。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选文有删改)

1.对文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要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E0.tmp.png ../../../../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E1.tmp.png ../../../../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E2.tmp.png ../../../../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E3.tmp.png ../../../../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E4.tmp.jpg

(1)读了这幅图画,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2)给图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任选一种情境为销售员设计一段话语。要求表达得体,符合情境。(各不超过70个字)

2016年9月3日下午,G20峰会开幕前夕。“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外国老人走了进来,胸前都有G20峰会的标牌,我们觉得应该是参会的嘉宾。”杭州武林银泰店男鞋专柜当班的销售员回忆说。逗留了一两分钟后,那位外国老人似乎没有选到满意的鞋子,就离开了专柜去逛了一圈,一会儿他又回到了男鞋区。在专柜营业员的介绍下,他拿起一双棕色皮鞋看了一会儿,试穿了一下,就示意随行人员买下了。事后才知道那位外国老人是巴西总统特梅尔,专柜销售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她对自己当时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情境(1):假如营业员已经看出总统对皮鞋很满意,该怎么说?

情境(2):假如营业员已经看出总统对皮鞋不是很满意,该怎么说?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并且有其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有时还远胜于科学。                。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

A.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

B.对哲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科学来说,主要是问题。

C.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

D.对科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对哲学来说,主要是答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旅游局介绍,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亮点,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赏花游、采摘游、美食游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

B.具有中国铁路“纯正基因”的亚吉铁路,正在成为中非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深化产能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一些发达国家决策者监管机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且充分地意识到金融市场正在扩大的风险,未能及时进行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

D.在谈及水下文物保护时,专家指出,白鹤梁题刻长期浸在水中,不仅要经受泥化、石化的侵蚀,还有藻类生物膜的“困扰”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