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 , ”这两句以不到正午和子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                                ”这两句以不到正午和子夜,很难见到日光和月光来形容三峡两岸山势之高。

(2)《离骚》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虽然喜好美德而自我约束,但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斥的无奈。

(3)陶渊明在《饮酒》中表明自己住在喧嚣的闹市却无心灵的纷扰的原因是“                 ”。

(4)《离骚》中的“                ”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3)心远地自偏(4)夫孰异道而相安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曦”“姱”“羁”“偏”“孰”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的“羁”,“夫孰异道而相安”的“孰”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义方竟娶征之侄女,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

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蛮酋大喜。

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转云阳丞,擢为著作佐郎。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选自《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B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C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D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时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C大理,即大理寺,古代管署名,是国家刑狱案件审理之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因为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出身贫寒,孝顺,善良。他在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途中,碰见了一个探父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便将自己所骑之马送给他,并且没有留下姓名。

B王义方不附权势,洁身自好。他之所以娶了魏征的侄女,是因为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他被贬为儋州吉安县丞,也是因为与刑部尚书张亮关系不和。

C王义方教化有方,重诺守信。到达吉安后,他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在接受张皎的临终之托后,他历经艰难护送其棺柩和妻儿回乡。

D王义方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中书侍郎李义府位重权高,徇私枉法,尽管已经获得了高宗的原谅,但王义方坚持上奏弹劾,以致触怒高宗被贬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林”,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王维创作的禅味诗,体现出了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在其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在让他深为不满却又深感无奈与无力的现实面前,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凭借其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里,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创造、建构出了一种存在意义,即在诗的王国与信仰的殿堂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同时,王维之所以那样做,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与文化人格、有着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在竭力追求争保护其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是其感性与理性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并最终是理性居了上风的结果。

(节选自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删改)

1.下列对“王维禅味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因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引入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而得名。

B它是王维为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等而创作的诗歌。

C它的“空寂”“无我”特点在《酬张少府》诗中得到体现。

D它“敛势的空间体验”特点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2.“王维禅味诗”的形成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王维成为一名“习佛士”,这就使得他的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

B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有精力研究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或灵感。

C王维对当时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借助奉佛的直觉与经验,写诗来寄托信仰,抒发不满情绪。

D王维有文化良知与人格,有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禅味诗是他追求和保护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之名,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常能体现“禅味”,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B王维将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的做法,是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了他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

C“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林”借渐行渐远的渔歌,表现出王维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的感受。

D“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中“归”“闭”二字,体现出诗人用外在情感的无穷大来消解自己心理的失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德可以是一种承诺,掷地有声;道德可以是一种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道德可以是一份善良,春风化雨;首先有一个底线,无法逾越。但有时媒体、人民在拷问:什么是道德的底线?李克强总理说:“炎黄子孙的血管中应该流有道德的血液”。

  对道德,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责任?道德的提升,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根据你的感想和体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不超过80字。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