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③句应在句首;⑤句句首“它”为代词,代葫芦,接③句后;⑤句其后自然接④句;①句讲葫芦的最早记载在《诗经》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应接在⑥句后;②句讲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为总括句,故应放在最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③句应在句首;⑤句句首“它”为代词,代葫芦,接③句后;⑤句其后自然接④句;①句讲葫芦的最早记载在《诗经》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应接在⑥句后;②句讲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为总括句,故应放在最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的处罚。

C铭文中记载的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反应强烈,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

B彩电发展业虽然酝酿着种种新技术的突破,但根本性的产品创新还指日可待,新产品创新的周期相对较长。

C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金灿灿,送走了七月流火的盛夏时光,迎来美好的金秋。

D多少创业者曾在这里筚路蓝缕,开拓进取,最终成就了这座城市辉煌的今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平常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                                ”这两句以不到正午和子夜,很难见到日光和月光来形容三峡两岸山势之高。

(2)《离骚》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虽然喜好美德而自我约束,但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斥的无奈。

(3)陶渊明在《饮酒》中表明自己住在喧嚣的闹市却无心灵的纷扰的原因是“                 ”。

(4)《离骚》中的“                ”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