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许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许多网络语言被大量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小学生在写作时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诸如菜鸟(新手)、果酱(过 奖)、酱紫(这个样子)、香菇(想哭)之类的网络语言通过学生的作文进入了老师的视野。

中小学生该不该使用网络语言?教育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的一种“语言”。赞成者认为,汉语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汉语发展规律的尊重。

以上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个更合理?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风韵变,有何不可? 遥看万载沧海成桑田,纵你万千红尘滚滚来,我这虚怀若谷信手拈。 --题记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或如水,或如沙,总之不可停息。就算这泱泱五千年大国也只能潮起潮落,沧海桑田。 但,历史抹去的不过是几朝烟雨楼台,文化却是流传而下,终究还是传到了我们的手中。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代。网络语言,便如一江春水滚滚而来,势不可挡。那又为何要去刻意扳动命运的齿轮?为何要生生停下这历史的进程? 难道华夏文明就是如此不堪?想当年,白纸画卷,寥寥几笔,便可绘江湖深浅。现如今,荧屏之上,只言片语亦能描一朝风涟。风韵虽变,但意境犹在!五千年浩瀚渊博,岂是几句网络用语便能左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就源于中华文化,更应大放异彩,确是不想竟有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之辈添油加醋胡乱生造,才是让得一些网络语言污秽不堪。想我中华文化兴盛千年有余,却毁在如此宵小手中,不禁心寒啊!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是这庸俗之物汹涌泛滥,五千年传承又怎会被轻易污染,且不说是中小学生稍加利用,就算百般利用又有何妨?包容,是华夏文明最奇妙的能力,能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多姿多彩,不正是因为吸收了百家之长吗?又何必为区区一个网络语言而费心伤神? 双刃剑,如此形容网络语言再好不过。用得好,便是推陈出新,更为汉语传承再加一道神来之笔。用不好,便是糟蹋了华夏文明。既是如此,只是心正,身修,又哪里来用不好一说? 汉语,自成一体。本就随历史而不断变化,网络语言,只是千变万化中的沧海一粟,何必如此夸大?大学之道,在格物致知,然后意诚心正,既已心正,无论其风韵如何变幻,根源犹在,还不是信手拈来。 滚滚东流,不可断绝,文化之水,取得是博采众长,网络语言就如一汪活水,充满生机,只是却为无根之水,唯有汇入五千年长河,相辅相成之下,必将大放异彩,现出汉语一番别样的风味! 一身纵横人世间,一笔在手何谓难?文字不过无心物,写遍人间未等闲。谈笑间,沧海桑田;举目望,天下在手。本心正,纵它变化;风韵变,有何不可?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小学生该不该使用网络语言?”是本材料论述的重点,也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在看材料中的反对者和赞同者的观点,考生可以从这两点出发,作为写作的重点,赞成者可从汉语得不断变化的角度来阐述;反对者可从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的方便,不是正规的角度来阐述。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本题审题立意的角度是:“中小学生该不该使用网络语言?”是本材料论述的重点,也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在国际儿童节来临实际,举办“不离不弃 互助进步”活动,组织同学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简化”是有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                   ,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           “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         ,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那是变相的“复杂化”。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 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会看到你,          欣赏你。

 

A

虽然

或者

因为

/

/

并且

B

虽然

/

除非

/

/

并且

C

即使

/

除非

/

并且

D

即使

甚至

因为

/

并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加入广场舞健身大军并受益匪浅之后,她看待广场舞的视角也有了转变,并且积极地参与了广场舞健身活动。

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③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④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⑤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⑥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          ”的结局。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似的。

(3)《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