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莎士比亚为何能火400年 柳森 (1)“他像一位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莎士比亚为何能火400年

柳森

(1)“他像一位巨人,跨越了狭隘的世界。”在莎士比亚离去400年后,人们依然用这句话来赞扬他。那么,是什么让他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无远弗届?

(2)在莎士比亚出生的1564年,英女王伊丽莎白已在位5年,并仍将统治39年。这是英国从一个天主教国家向一个新教国家转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一些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普罗大众意味着人生的不确定与动荡不安,而对一位足够敏锐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却意味着一座可以不断收集到新阅历、挖掘出新题材的富矿。

(3)莎士比亚一生都在不断根据表演和时代的需要,修改自己的剧作,以至于这多少为后人出版他任何一部剧作的“最终版”带来困难。他总是把剧本写成实实在在的“演出本”。改变某几场中的几句句式结构,增删台词,对他而言再正常不过。更经常的是,他会为了照顾演员的特点,对一些角色做出修改,且不断在修订版本中,丰富各种舞台提示。这样的“演出本”,怎会不适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搬上舞台呢?

(4)不过,话说回来,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在当时的欧洲文坛,前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同时代的有塞万提斯、蒙田、培根,后起的有弥尔顿、笛福……但几个世纪之后,若论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莎士比亚的地位几乎难能撼动。这是为什么?

(5)用今天通俗一点的商业语汇来讲,莎士比亚有足够好的“商业嗅觉”,他懂得如何服务好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同时代人的眼中,莎士比亚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商人。在写出剧本之前,他会去了解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大众口味,以确保剧本上演后的卖座率。他还会根据当时畅销书的内容改编剧本。

(6)如果说,是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助推了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的传承,是英国的快速扩张及英语的普及,促进了莎士比亚戏剧在海外的广泛传播,那么,上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对莎剧艺术的财政资助、民间机构对莎剧艺术的推广,都是莎士比亚的“火力”至今在我们身边绵延的重要原因。举一个例子,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人除了在开幕式上现场朗诵《暴风雨》片段、将莎翁名言刻入奥林匹克钟之外,还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小镇和伦敦泰晤士河畔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以40多种语言演绎对莎士比亚不同的诠释。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莎士比亚:将世界搬上舞台”的大型展览,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制作了莎士比亚电视电影剧集。民间方面,以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为例,不仅针对全年龄段设置了深入大中小学的莎剧知识课程,也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举办类似“莎士比亚周”、“伟大的莎士比亚辩论赛”这样的推广活动。就在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时,还提及一段往事:上世纪70年代,正在插队的我想方设法找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剧本一一读遍。 

(7)这是怎样的一种跨越啊!

1.从主客观两方面简要概括莎士比亚能火400年的原因?

2.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的论述思路。

3.结合文本,阐述我们要让400年前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期的汤显祖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戏剧家可采取的措施。

 

1.主观方面:选材眼光敏锐,创作顺应需要,商业嗅觉灵敏;客观方面: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助推国内传承,国家扩张、英语普及促进海外传播,政府民间推动使其声明远扬。 2.首先,总述政府、民间对莎剧艺术大力资助与推广,是莎士比亚“火力”至今绵延的重要因素;接着,分别举例说明政府、民间在推广莎士比亚时的具体做法;最后,以习近平访英时提及的一段往事证明莎士比亚影响之久远。 3.在世界级的重大活动中展示汤显祖的戏剧片段或引用其经典台词;在国内、国外的剧场用多种语言演绎汤显祖的作品;在大型博物馆举办汤显祖主题展览;国家宣传部门制作汤显祖电视电影剧集;让汤显祖的作品走进大中小学课程;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举办与汤显祖有关的推广活动。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概括主客观两方面简要概括莎士比亚能火400年的原因,注意题干的要求“分别从主客观”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从主客观两方面简要概括莎士比亚能火400年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客观方面: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助推国内传承,国家扩张、英语普及促进海外传播,政府民间推动使其声明远扬。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述思路,立足文本第六节,首先,总述政府、民间对莎剧艺术大力资助与推广,是莎士比亚“火力”至今绵延的重要因素;接着,分别举例说明政府、民间在推广莎士比亚时的具体做法;最后,以习近平访英时提及的一段往事证明莎士比亚影响之久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论述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如本题首先,总述政府、民间对莎剧艺术大力资助与推广,是莎士比亚“火力”至今绵延的重要因素;接着,分别举例说明政府、民间在推广莎士比亚时的具体做法。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我们要让400年前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期的汤显祖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戏剧家可采取的措施,切实可行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的措施可以是在国内、国外的剧场用多种语言演绎汤显祖的作品;在大型博物馆举办汤显祖主题展览;国家宣传部门制作汤显祖电视电影剧集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1)夜里落了一场大雪。嘉轩出了街门,他此行是去请阴阳先生,想问问怎么改改白家的坏运气。

(2)村外牛车路上的雪和路两旁的麦田里的雪连成一片难以分辨。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

(3)翻上一道土梁,他无意间看到慢坡地里有一坨湿土。整个原野里都是白得耀眼的雪被,那儿怎么坐不住雪?他怀着好奇心走过去。裸露的褐黄的土地湿漉漉的,似乎有缕缕丝丝的热气蒸腾着。更奇怪的是地皮上匍匐着一株小蓟的绿叶。怪事!万木枯谢百草冻死遍山遍野也看不见一丝绿色的三九寒冬季节里,怎么会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蓟来?

(4)他蹲下来用手挖刨湿土,猛然间出现了奇迹,土层露出来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他愈加小心地挖刨着泥土,露出来一根嫩乎乎的同样粉白的秆儿,那秆儿上缀着五片大小不一的叶片。他想连根拔起来却又转念一想,说不定这是什么宝物珍草,拢起来死了怎么办?失了药性就成废物了。他又小心翼翼地把湿土回填进去,用雪擦洗了手上的泥土,又回到原来的牛车路上,不去找阴阳先生了,转道去找姐夫。

(5)白嘉轩从原顶抄一条斜插的小路走下去,远远就瞅见笼罩白鹿书院的青苍苍的柏树。他踩着溜滑的积雪终于下到书院门口,仰头就看见门楼嵌板上雕刻着的白鹿和白鹤的图案,耳朵里又灌入悠长的诵读经书的声音。姐夫就是白鹿书院的教书先生。

(6)五间大殿,四根明柱,涂成红色,从上到下,油光锃亮。整个殿堂里摆着一排排书架,架上搁满一摞摞书,进入后就嗅到一股清幽的书纸的气息。西进隔开形成套间,靠窗置一张宽大的书案,一只精雕细刻的玉石笔筒,一只玉石笔架和一双玉石镇纸,都是姐夫的心爱之物。白嘉轩就把“奇遇”的过程详尽述说了一遍,然后问姐夫:“你听说过这号事没有?”

(7)姐夫朱先生眼里露出惊异的神光,不回答他的话,取来一张纸摊开在桌上,又把一支毛笔交给嘉轩说:“你书一书你见到的那个白色怪物的形状。”嘉轩捉着笔,有点笨拙却是十分认真地书起来,书了五片叶子,又书了秆儿把叶子连结起来。

(8)朱先生拎起纸来看看,忽然嘴一抿神秘地说:“小弟,你再看看你书的是什么?”嘉轩接过纸来重新审视一番,憨憨地说:“基本上就是我挖出来的那个怪物的样子。”姐夫笑了,接过纸来对嘉轩说:“你画的是一只鹿啊!”嘉轩听了,就惊诧得说不出话来。

(9)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

(10)一只雪白的神鹿,欢欢蹦蹦,舞之蹈之。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减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人间盛世!“你画的是一只鹿啊!”一句话点醒愚人,一切都豁然朗然了。

(11)白嘉轩在回去的一路上脑子里都浮动着那只白鹿。白鹿已经溶进白鹿原,千百年后的今天化作吉兆只显现给他一人看。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神灵给他白嘉轩的精确绝妙的安排

1.(5)(6)两段描写书院的环境和陈设,其目的是什么?

2.白鹿的传说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白嘉轩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情节作简要分析。

4.请探究文末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氓》)

(5)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7)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

(8)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①苔枝缀玉: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②“犹记”句:写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的故事。③《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1)上阙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

(2)词的上阙不着一个“梅”字,却多处言梅,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

(3)下阙中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答李琮书

苏轼

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算而定,无所赢缩矣。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造屋。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多出钱物茶彩,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出入山谷,辛苦瘴毒。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1.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而定          布:分布

B.辛苦瘴毒       耐:禁得住

C.皆有条理可      听:处理

D.又似言人长短      长短:是非

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国用兵           当如富人造屋     

B.不愆素          沿边博买夷人粮米

C.夷人其齐雄子     蹂践乞弟族帐           

D.可罢诸将兵       使终年释耒而操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2)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4.第二小节中的“今日之策”包括哪几条?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对“G20杭州峰会”会标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主体是由线条组成的桥和倒影,寓意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

B标志中中文印章优雅地体现出中国元素,代表了一种承诺;圆形的桥洞既代表了G20中的“0”,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国。

C标志中20根线条代表20个国家,它们等粗等距,体现了各国的平等地位,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D整个标志既典雅又有现代感,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