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1.C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符。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对原文第4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两者有所区别,因此B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对原文第4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两者有所区别,因此B项是错误的。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强调的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浒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符。因此D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强调的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浒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符。因此D项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莎士比亚为何能火400年

柳森

(1)“他像一位巨人,跨越了狭隘的世界。”在莎士比亚离去400年后,人们依然用这句话来赞扬他。那么,是什么让他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无远弗届?

(2)在莎士比亚出生的1564年,英女王伊丽莎白已在位5年,并仍将统治39年。这是英国从一个天主教国家向一个新教国家转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一些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普罗大众意味着人生的不确定与动荡不安,而对一位足够敏锐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却意味着一座可以不断收集到新阅历、挖掘出新题材的富矿。

(3)莎士比亚一生都在不断根据表演和时代的需要,修改自己的剧作,以至于这多少为后人出版他任何一部剧作的“最终版”带来困难。他总是把剧本写成实实在在的“演出本”。改变某几场中的几句句式结构,增删台词,对他而言再正常不过。更经常的是,他会为了照顾演员的特点,对一些角色做出修改,且不断在修订版本中,丰富各种舞台提示。这样的“演出本”,怎会不适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搬上舞台呢?

(4)不过,话说回来,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在当时的欧洲文坛,前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同时代的有塞万提斯、蒙田、培根,后起的有弥尔顿、笛福……但几个世纪之后,若论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莎士比亚的地位几乎难能撼动。这是为什么?

(5)用今天通俗一点的商业语汇来讲,莎士比亚有足够好的“商业嗅觉”,他懂得如何服务好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同时代人的眼中,莎士比亚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商人。在写出剧本之前,他会去了解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大众口味,以确保剧本上演后的卖座率。他还会根据当时畅销书的内容改编剧本。

(6)如果说,是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助推了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的传承,是英国的快速扩张及英语的普及,促进了莎士比亚戏剧在海外的广泛传播,那么,上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对莎剧艺术的财政资助、民间机构对莎剧艺术的推广,都是莎士比亚的“火力”至今在我们身边绵延的重要原因。举一个例子,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人除了在开幕式上现场朗诵《暴风雨》片段、将莎翁名言刻入奥林匹克钟之外,还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小镇和伦敦泰晤士河畔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以40多种语言演绎对莎士比亚不同的诠释。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莎士比亚:将世界搬上舞台”的大型展览,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制作了莎士比亚电视电影剧集。民间方面,以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为例,不仅针对全年龄段设置了深入大中小学的莎剧知识课程,也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举办类似“莎士比亚周”、“伟大的莎士比亚辩论赛”这样的推广活动。就在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时,还提及一段往事:上世纪70年代,正在插队的我想方设法找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剧本一一读遍。 

(7)这是怎样的一种跨越啊!

1.从主客观两方面简要概括莎士比亚能火400年的原因?

2.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的论述思路。

3.结合文本,阐述我们要让400年前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期的汤显祖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戏剧家可采取的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1)夜里落了一场大雪。嘉轩出了街门,他此行是去请阴阳先生,想问问怎么改改白家的坏运气。

(2)村外牛车路上的雪和路两旁的麦田里的雪连成一片难以分辨。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

(3)翻上一道土梁,他无意间看到慢坡地里有一坨湿土。整个原野里都是白得耀眼的雪被,那儿怎么坐不住雪?他怀着好奇心走过去。裸露的褐黄的土地湿漉漉的,似乎有缕缕丝丝的热气蒸腾着。更奇怪的是地皮上匍匐着一株小蓟的绿叶。怪事!万木枯谢百草冻死遍山遍野也看不见一丝绿色的三九寒冬季节里,怎么会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蓟来?

(4)他蹲下来用手挖刨湿土,猛然间出现了奇迹,土层露出来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他愈加小心地挖刨着泥土,露出来一根嫩乎乎的同样粉白的秆儿,那秆儿上缀着五片大小不一的叶片。他想连根拔起来却又转念一想,说不定这是什么宝物珍草,拢起来死了怎么办?失了药性就成废物了。他又小心翼翼地把湿土回填进去,用雪擦洗了手上的泥土,又回到原来的牛车路上,不去找阴阳先生了,转道去找姐夫。

(5)白嘉轩从原顶抄一条斜插的小路走下去,远远就瞅见笼罩白鹿书院的青苍苍的柏树。他踩着溜滑的积雪终于下到书院门口,仰头就看见门楼嵌板上雕刻着的白鹿和白鹤的图案,耳朵里又灌入悠长的诵读经书的声音。姐夫就是白鹿书院的教书先生。

(6)五间大殿,四根明柱,涂成红色,从上到下,油光锃亮。整个殿堂里摆着一排排书架,架上搁满一摞摞书,进入后就嗅到一股清幽的书纸的气息。西进隔开形成套间,靠窗置一张宽大的书案,一只精雕细刻的玉石笔筒,一只玉石笔架和一双玉石镇纸,都是姐夫的心爱之物。白嘉轩就把“奇遇”的过程详尽述说了一遍,然后问姐夫:“你听说过这号事没有?”

(7)姐夫朱先生眼里露出惊异的神光,不回答他的话,取来一张纸摊开在桌上,又把一支毛笔交给嘉轩说:“你书一书你见到的那个白色怪物的形状。”嘉轩捉着笔,有点笨拙却是十分认真地书起来,书了五片叶子,又书了秆儿把叶子连结起来。

(8)朱先生拎起纸来看看,忽然嘴一抿神秘地说:“小弟,你再看看你书的是什么?”嘉轩接过纸来重新审视一番,憨憨地说:“基本上就是我挖出来的那个怪物的样子。”姐夫笑了,接过纸来对嘉轩说:“你画的是一只鹿啊!”嘉轩听了,就惊诧得说不出话来。

(9)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

(10)一只雪白的神鹿,欢欢蹦蹦,舞之蹈之。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减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人间盛世!“你画的是一只鹿啊!”一句话点醒愚人,一切都豁然朗然了。

(11)白嘉轩在回去的一路上脑子里都浮动着那只白鹿。白鹿已经溶进白鹿原,千百年后的今天化作吉兆只显现给他一人看。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神灵给他白嘉轩的精确绝妙的安排

1.(5)(6)两段描写书院的环境和陈设,其目的是什么?

2.白鹿的传说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白嘉轩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情节作简要分析。

4.请探究文末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氓》)

(5)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7)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

(8)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①苔枝缀玉: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②“犹记”句:写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的故事。③《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1)上阙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

(2)词的上阙不着一个“梅”字,却多处言梅,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

(3)下阙中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