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几段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B.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D.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E.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2.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3.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明原因。

 

1.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D给1分。 2.(1)“鸳鸯跳”构成了故事独特的背景。全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2)作为故事的线索。钱老大与海爷以鸳鸯跳结怨,又用鸳鸯跳化干戈为玉帛,鸳鸯跳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3)塑造了人物性格。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 3.示例一:我喜欢海爷:①宽容大度。钱老大故意为难海爷,海爷本应怀恨在心,但海爷却能放下怨恨,在考验钱老大之后,反而帮助海头帮弟兄们渡过难关。②忍辱负重。海爷能放下首富身架爬过鸳鸯跳。 示例二:我喜欢钱老大:①重情义。钱老大为了弟兄跪在鸳鸯跳上,在海爷面前低头。②有恩必报。钱老大深知海爷的大恩大义,后来知恩报恩。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斗争的主题”分析错误;C项“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分析错误;D项没有排比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B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多次出现“鸳鸯跳”的作用,主要围绕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故事背景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鸳鸯跳”构成了故事独特的背景。全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作为故事的线索。钱老大与海爷以鸳鸯跳结怨,又用鸳鸯跳化干戈为玉帛,鸳鸯跳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明确态度,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由。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明确态度,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主要围绕人物形象分析。我喜欢海爷:宽容大度。钱老大故意为难海爷,海爷本应怀恨在心,但海爷却能放下怨恨,在考验钱老大之后,反而帮助海头帮弟兄们渡过难关。忍辱负重。海爷能放下首富身架爬过鸳鸯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者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的思想。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不啻为方文山创作的《青花瓷》中的惊世一笔。“天青色等烟雨”这个美丽句子其实是有出处的。相传,陶瓷艺人请示御用瓷釉色时,五代后周的的荣世宗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荣世宗一句任性之言,让世间多了一种美色。

而青花瓷的天青色,却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青的陶瓷极为珍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6550.tmp.jpg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所谓黄标车,是指使用年限长、燃油消耗高、排放稳定性差、污染物排放量多的汽车。今年年初,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制定了淘汰黄标车目标。按理说,整治环境污染是造福当下和子孙后代的好事,却不承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黄标车属于个人财产范畴,车主是通过合法购买持有,。故而,淘汰黄标车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政府一方面做好宣传,让车主理解淘汰黄标车的政策;另一方面,,让主动淘汰黄标车的车主获得更多实惠,带动更多车主加入到淘汰黄标车的行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没有任何人倾听,身处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