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里面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儿子喜上眉梢,推想着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他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箭囊里装着一支折断的箭。“我一直挎着这支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后来,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要求: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合下列句子中的信息,给“道德风险”下定义。
①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②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
③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或签约的一方的一种私自行为
④这种私自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⑤这种私自行为可以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
⑥这种私自行为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分析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在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四位同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4.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 夜①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注】①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此时作者独处囚房,是他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1.体会“惊风雨”和“饱雪霜”的含义。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春天到来后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色的两句是:“ ,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 , 。”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舅夺母志 夺项王天下者
B.门衰祚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逮奉圣朝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D.辞不赴命 辞不就职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