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概念,请结合自身的体会,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词语,以《我...

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概念,请结合自身的体会,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词语,以《我觉得       最美》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我觉得微笑最美 谁的微笑是最美丽的?我想可以用照片来表达我的情感吧,因为除了照片没有任何方法能把人的微笑最原始的记录下来了。 照片一农民丰收时的微笑 农民丰收时的微笑,眼里满是对下一年的希望,但更多的是辛苦一年得到成果的喜悦。背景是一大片数不清的苞米,这胜利的果实、这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果实、这用一年劳作耕种得来的果实,是多么来之不宜。农民的微笑是幸福的,是美丽的,是高兴的,是喜悦的,是无数说不出的感觉夹杂一起的。 照片二教师看着学生毕业时的微笑 这张照片是初中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已经毕业要升入高中时的微笑,这位老师是边哭着边笑的,但那泪水是幸福的泪水,这泪水有对相伴了四年学生将要离去升入人生更高一层的台阶的不舍,也有回顾四年与这些可爱又让自己能够骄傲的学生相处的故事的酸甜苦辣,还有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在高中学习更加勤奋。这微笑是混着泪的,但又是最能让老师骄傲自豪的!因为她的学生将要为祖国作出贡献了! 照片三新生儿出生时父母的微笑 当新生儿还闭着眼睛熟睡时,她的父母已经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最边伴着甜蜜的笑容,看着可 爱的宝宝,母亲用幸福而又轻柔的声音哼唱刚刚学会的催眠曲,生怕惊醒了孩子。初为人父和人母时的兴奋、高兴、幸福、喜悦在他们的脸上一表无遗。他们的微笑,夹杂着十月怀胎时辛苦得来结果的知足,也有瞧着那小人的小眼睛、小嘴巴跟自己十分相象的开怀,还有对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奇妙而神奇的过程的感叹。 而我认为最美丽的笑容就是这第四张照片了.一个身穿纯白色连衣裙,头戴着白色的蝴蝶发卡,在草地里转着圈,就像一只白蝴蝶。这女孩就如同一只白蝴蝶,飞舞在绿色的草地上,一脸不染尘世的纯真笑容,真诚、自然、坦然、可爱、不舍得打扰的笑容,我想,这张照片会让维纳斯都嫉妒的吧。 ——微微一笑并不费力,但它留下的结果却是那样的神奇。微微一笑虽然只需几秒,但它留下的记忆却很难逝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半命题作文。首先把题目填满,然后再进行审题。“我觉得 最美”,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风景、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审题要点:结合自身的体会,突显人物“美”之所在;也可以突显具体事件描写,以展现自己理解之“美”。题干要求写出记叙文,应注意抓住细节进行描写,体现“最美”之所在。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关键词提炼法 对于半命题作文来说,空白处要填补的词往往是标题中最关键的词语,抓住这个关键词语做文章,不光可以拟定出漂亮的标题,还能确立出明确的立意。2.就地取材。就地取材法,指在考场上面对半命题作文,能够从与自身有关的环境、人物或事件着手进行立意。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为以学校生活为立意的范围,写师生情、同学谊、校园景和毕业班的离别之情等,或者从眼前的考试入手,或者写自身的成长感悟,或者从家族生活入手。就地取材法,便于写真事、叙真情。3.设疑拓展法。面对一道半命题作文,仔细分析给出的部分,如果你感觉比较难于把握,可以采用设疑拓展法,把立意的范围扩大。 参照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8分,试拟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一)操作细则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结构 记叙文 议论文 一 70——63 切题 独到深刻 精巧严谨 主旨与处理“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的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深入“分析”,对某一“含意”进行“分辨”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 62——56 切题 准确正确 完整有观点 主旨与材料“神似”,有“灵犀”的相通,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分析”,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或“剖析”或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 55——49 基本切题 基本正确 基本完整 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 观点能从材料中来,但论证不很充分,虽略有“分析”,也有一定的层次或条理,但内在逻辑不够严谨 四 48——42 基本切题 略有牵强 基本完整 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 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证明某一“含义” 五 41——28 不切题 牵强贴标签 逻辑层次不清 或机械扩写,或简单续写,或故事虚假,记叙描写能力薄弱 立意貌似从材料中来,但整体论证已经越出材料或含义范围,且文章基本是观点加材料 六 27——0 不切题 不正确 无章无法 另起炉灶,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很差 观点或立意完全不与材料沾边,不会论证,没有条理或逻辑 先确定赋分等级,然后根据扣题状况给出基准分,根据发展等级和无硬伤状况给出调节分,判分原则为: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从考生的基 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文章的立意和语言。 1.赋分等级: 一类卷:63~70 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 分;另加调节分18~25 分。 二类卷:56~62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 分;另加调节分11~17 分。 三类卷:49~55 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 分;另加调节分4~10 分。 四类卷:42~48 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语言基本通顺,另加适当调节分。 五类卷:28~41分。与题目若即若离,实质偏离题意,一般不加调节分。 六类卷:27 分以下。穿靴戴帽、生拉硬扯、另起炉灶,无调节分。 1.关于作文理【解析】 审题立意基础: 2.如何打基准分? 紧扣题目45分,一至三类卷都须紧扣题目;基本符合题目要求,39——42分,为四类卷;与题目若即若离,28——38之间,为五类卷;若毫无关联,一律不超过27分,为六类卷。紧扣题目包括三个方面: (1)中心紧扣题目,(2)分论点(小观点、各层次)紧扣题目。(3)所选材料紧扣题目。 3.如何打调节分? 在整体判定总分之后,确定基准分,然后用总分减掉基准分即为调节分。调节分可从发展等级加分和无硬伤加分两方面判定。 1)调节分之发展等级加分: (1)“语言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2)“立意深刻”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3)“材料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4)“文体结构等”包括文体、结构、有创新等方面。 关于“文体”:1)写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有2-3个细节描 写,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另加发展等级分。2) 写议论文只要中心论点明确,有2-3个紧扣题目的分论点,论据分析合理,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分论点层层深入,引例鲜活富有特色,另外加发展等 级分。3)写散文只要符合“形散神聚”的要求,有2-3个层次,即在发展等级 栏内加3分;如果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另加发展等级分。 关于“结构”:结构完整、精巧、严谨。 关于“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发展等级可从以上诸方面考虑加分,最高可至满分。 2)调节分之进行硬伤判分。主要从九大硬伤(标题标点字数句,审题文体 结构清)中除审题以外的八个方面操作。1)无标题,扣2分,标题好不加分;2)无标点或以圆点替代,圈出,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文章结尾处无标点 或以圆点替代扣3分,标点好不加分;3)错别字,圈出,每1个扣1分,不重复 计算,扣满5 分为止;4)字数每少50 字扣1分,超过3分将在总分内扣,不满100 字0~5 分,200 字左右6~10 分,300 字左右11~20 分,400 字左右21~30 分,500 字左右31~40 分,600 字左右41~46 分;5)一处病句扣2分,并 用横线划出;6)文体不分,对应文体的表达语言少于全篇的三分之二,扣3-5 分;7)结构不完整,表现为结尾处无完篇标志,不得及格,其他情况适当扣分;8)卷面有明显黑团,每2个扣1分;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加1分。 硬伤判分采取扣分制,可从已加调节分中扣除,或进一步减少基准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③北欧人这种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北欧历史较为单纯,地处较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④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还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满族皇帝们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清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⑤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⑥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但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⑦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中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当代充斥我们社会的是“暴发户审美”?

3.文末说“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请结合全文,概括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第③段中的“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

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

 

查看答案

默写名篇名句

(1)人间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6)师者,          。(《师说》)

(7)工欲善其事,           。(《论语》)

(8)          ,来者犹可追。(《论语》)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位于镇江北固山,下临长江。

(1)诗人宿地居山临江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回答。

(2)“枕中云气千峰近”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3)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势和豪情,请作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不利    军队

B.有远略    起初

C.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   运数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       其势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孙视不甚惜 

C.洎牧谗诛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