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个别诗句的分析。题干要求是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在回答时要答出这两句具体写了什么景物;描写景物的作用是为了抒情,作者借景抒情。“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回答本题要概括氛围特点,即荒凉寥落。再展示画面内容,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表现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本题涉及两问,第一问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飘蓬”是写自己飘流蓬转的生活;“霸才无主独怜君”,“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第二问,二人相似之处是:二人皆霸才,作者一直怀才不遇,而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仔细分析作者的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回答本题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敞乃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B素与顺之友                 留侯张良

C初,告归,仪真,           是寡人之

D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而葬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查看答案

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内容具体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                      ?对此,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                     ,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①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 在今天,  ③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 ④  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中,  ⑤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⑥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请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A

特别

因此

/

首先

其次

B

尤其

因为

首先

过去

现在

C

因而

尤其

因为

首先

虽然

但是

D

因而

特别

因此

/

过去

现在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