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李泓冰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李泓冰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

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

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吗?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吗?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C.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尤其是微博,使阅读与写作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上海书展让人们在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中看到了希望。

B.我国公民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也只有8本。

C.作者希望读书人的节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阅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D.文章通过论述官员、学生不读书,社会没有读书风气的后果,指明了不读书的危害,从反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B.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C.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文中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并没有说要“拒绝应试”。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C项,无中生有, 文中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并没有说要“拒绝应试”。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无中生有,“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无中生有,“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说“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 书人的‘书房’”。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说“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 书人的‘书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统制麻,采用沤麻的方式。沤麻是将亚麻茎或黄麻置于水中浸渍,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时,自然发酵,会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但是通过脱胶等程序最终却可以获得干净坚韧的 麻绳。

民间自制土豆淀粉,将土豆洗干净,放在缸里,通过一定时间的发酵,打开臭味扑鼻的大缸,将浑浊不堪的发酵物掏出经过反复淘洗,去除其中的杂质,最终能制作出美味、白净的土豆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两句话,要求做到句式相应,思想感情协调。

美,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默默无语的落叶中;美,                 ;美,               。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光,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一个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加纳地区,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风格的陶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的赴死。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E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                                        ”两句唱出了诗人在饮酒后思念君主,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2)《论语》中表示见到有长处的人善于学习,见到有缺点的人善于自省的句子是:                                              。”

(3)《阿房宫赋》中“                                      ?”两句,以反问的强烈语气,表达了对秦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的不满。

(4)《离骚》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                           

(5)庄周《逍遥游》引用《齐谐》中的话,说明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6)《陈情表》结尾李密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以死报答君主的忠贞之情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