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现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发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但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B.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易中天等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说明李泽厚远远超过了这些人。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美学四讲》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观点。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的部分内容,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本文着重讲述了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请简要分析。

4.你对文中“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DE (答E给3分,答D给2分) 2.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3.①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②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③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4.观点一:我认为李 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熏陶的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师不可缺少,但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本身)理由:①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自学能力很强的学子来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志和能力。 ②对于更多普通学子来说,导师在治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纠偏作用不可或缺,他可以指导学生更高效进行研究和学习。③无论对于哪一种人,治学关键环节的指导都可以使他前行的道路更加畅通,都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要高效得多。导师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是雪中送炭,对于杰出人物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不准确;B项“说明李泽厚远远超过了这些人”错误,引用是为了更好表现传主,增强真实性。C项“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不当,是“美学热”吸引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B项“说明李泽厚远远超过了这些人”错误,引用是为了更好表现传主,增强真实性。 2. 试题分析:李泽厚的学术研究历程集中在2-9段,其中2.3.4段主要讲他大学期间的学术研究,5.6段主要讲他在干校劳动期间进行的研究,7.8段是他70年代的研究成果,第9段讲他80年代的研究成果。解答此题,先按照时间顺序确定其筛选区间,再将段落的内容概括出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学术研究历程”,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其中2.3.4段主要讲他大学期间的学术研究,5.6段主要讲他在干校劳动期间进行的研究。 3. 试题分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10-13段。从第10段易中天的评论中,可以看出,《美的历程》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从第11-12两段冯友兰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美的历程》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第13段是说《美的历程》生逢其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解答此类归纳概括题,所以先要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然后归纳信息。本题的答题信息有:一、 “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二、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三、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肯定导师的重要,也可以否定导师的重要性,也可辩证地去看。如果肯定导师的重要性,作为依据的就是李泽厚得到老师的帮助的内容;如果否定导师的重要性,作为依据的就是李泽厚凭借自己取得成就的内容;如果辩证地看待,就要兼顾二者。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的题目,本题实际上涉及到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内因与外因。导师只是一个外因,而自己才是内因。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因,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外因的作用。回答本题应从这个角度入手。先提出观点,然后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清(chǔ)    (bìng)     然(wǎnɡ)      笑大方(yí)

B.饿(piǎo)   巡(qūn)      兵(yè)        丢三四(luò)

C.步(kuǐ)    (biān)     (zhuàn)     长絜大(duó)

D.锦(sè)     (xiào)     (jiē)       良将弩(jìn)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跟(tiě)    (guàn)   葫芦(mēn)   若离(jí)

B.名(gēng)   勇(biāo)   根状(jīng)  方枘圆(záo)

C.然(mò)     浊(hún)    电饭(bāo)   不容发(jiān)

D.脸(běng)   (bèi)    生饭(jiā)   史子集(jī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河南《大河报》头版的导读起了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标题在全国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能说“莫言绝后”吗?试分条阐释原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茶文化的鼎盛与否,①________________。中唐之前,②_______________,李白、杜甫等天才诗人的茶诗也仅有寥寥数首;唐中期,茶诗大增;唐后期,茶诗盛行。宋人茶诗则数以万计,宋人诗词反映茶事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胜唐人,这与中国茶文化莫胜于宋的状况完全吻合。茶艺、茶俗、茶礼、茶道以及文人和民众丰富多彩的茶事实践,③________________,成为传世杰作成批涌现的丰富源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