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校“高三语文复习”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从宏观讲带有规律, ① 。从古典走向现代,这是宏观规律。但从微观看,文学无所谓法则。说诗、小说逐步散文化,似是个规律, ② ,如从汉赋到魏晋六朝的赋,却是诗化、小说化。“一代有一代文学之所胜”的判断也难成立。持此论者说,汉代以赋胜,其实汉司马迁等人的文比赋更有价值;说宋以词胜, ③ ,如苏轼、陆游的诗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 ① 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 ② 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 ③ 叫做敲门砖, ④ 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 ⑤ 可以抛弃了, ⑥ 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有 | 才 | / | 好像 | 就 | 也 |
B | 只要 | 便 | 所以 | 犹之 | 就 | / |
C | 只要 | 就 | 如果 | / | 便 | 那么 |
D | 只有 | 才 | 因为 | 犹之 | 便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国庆假日旅游市场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假日旅游市场需求空前旺盛,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
B.G20杭州峰会展现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好客与包容,不仅向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博大文化与发展成就。
C.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州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一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二号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D.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旅游业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相关股票有望持续获得关注。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
①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在谈到郎平续约的问题时说,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请她继续留任,她也是这个位置上众望所归的人选。
②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③面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剑走偏锋,推出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让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用电视真人秀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
④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
⑤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只图新鲜愉悦,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那必然要细嚼慢咽。
⑥现在有些人专门出售各种信息,包括手机号、车牌号、家庭住址等,所以当不法分子如数家珍般报出你的有关情况时,你也不必感到惊讶,他们的信息都是买来的。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贺友直先生把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比喻成“把人放进冰箱格子”里,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E.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4)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