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士兵与猎手
戴 涛
1944年冬,中国黑龙江小兴安岭。
一个日本士兵端着枪,在冰雪覆盖的山林里穿行,忽然,他弯下腰在雪地上寻找着什么,终于,他又看见了两排漂亮的梅花印,于是他又兴奋地朝前追去……今天清晨,当他走出兵营撒尿时,他在雪地里意外地发现了梅花印,他不禁一阵狂喜,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告诉过他,这梅花印代表着什么。当年他的父亲在南洋做生意时,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得到留下这梅花印的百兽之王。可最后的结局是,他父亲没有得到这百兽之王,而百兽之王得到了他父亲。此时,他觉得该是实现他父亲遗愿,或者说是替他父亲报仇雪恨的时候了,尽管这是中国的东北虎,根本与南洋的爪哇虎无关。
在另外一片树林子里,一个鄂伦春族的年轻猎手也在追赶一只东北虎。鄂伦春人世代以打猎为生,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可自打来了日本人,这森林里的动物好像知道了要大祸临头,一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天,当他在雪地里发现这排梅花印时,他不知道有多兴奋,这虎皮虎骨虎肉,意味着全家半年的吃用。
起风了,风将天上的雪、地上的雪刮得满世界飞舞,除了雪,别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而一个日本士兵和一个鄂伦春猎手,还在苦苦地追逐那些神秘莫测的虎爪印。
已经是第三天了,饥饿和劳累使得日本士兵眼前的树木开始不断晃动,就像他跟他的部队向中国的老百姓扫射时,那些老百姓也就是这样晃着晃着倒下去的。突然,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向他袭来,莫非这些梅花印原本就是中国人设下的陷阱……鄂伦春猎手尽管年轻,可除了老虎,几乎小兴安岭所有的野兽都被他的猎枪击中过。打猎对他来说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可这一次好像不同往常,奔走了三天,他竟一点也无法预料结局将会是怎样。
第四天,日本士兵踉踉跄跄,又走出一片树林,突然,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突然放晴的天空下,阳光照耀着的小兴安岭银装素裹,显得纯净安宁,不远的山顶上,两只色彩斑斓的东北虎在嬉戏,它们相拥在一起,一虎眯着眼,温顺地躺着,而另一虎不停地在它脸上咬着啃着……这使日本士兵想起家里两只可爱的波斯猫,可仅仅是一瞬间的犹豫,他又举起了那杆“三八枪”……当鄂伦春猎手钻出另一片树林时,他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慑仅仅是一瞬间,他听老人们说过,动物里老虎的相亲相爱是最不容易看到的;他还听老人们说,见过老虎亲热的人,会有美丽的爱情。他小心翼翼地放下猎枪……
“叭咕”,一声刺耳的枪响打碎了天地间的宁静,下面那只东北虎的额头上顿时流出殷红的血,在阳光下,这血格外鲜艳,它努力挣扎着站了起来,却又马上倒了下去,它痛苦地在雪地上翻滚,洁白的雪上留下一片鲜红,终于它又站了起来,纵身一跃,跳下山崖。另一只东北虎一声长啸,也跟随着一起跳下崖去。
日本士兵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枪掉落在雪地上。鄂伦春猎手呢,当他弄明白刚才发生的一切,便愤怒地从地上捡起猎枪,将枪口指向了日本士兵。也许是听到了声响,日本士兵扭转头来张望。鄂伦春猎手看到了一张稚嫩的脸庞,脸上流露出惊愕和惶惑,似乎还有一丝愧意。鄂伦春猎手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十五六岁的孩子与凶残的侵略者联系起来,反而想起了自家常犯糊涂的小弟,他的手不自觉地抖动了一下。可仅仅只过了一瞬间,猎手扣动了扳机。“叭咕”,又是一声刺耳的枪响,小兴安岭树枝上的雪花被震得簌簌下落,几只飞鸟惊惶地掠过阳光下的天空……
1984年春,一位跛脚的日本老人从日本的北海道来到中国的小兴安岭,他特地来寻找一位鄂伦春猎手,说是要报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两排梅花脚印,同时引发了两个猎手的捕猎激情,但两人的动机却不相同,日本士兵是为追求理想,鄂伦春猎手则为生计着想。
B.日本士兵在饥饿劳累时,看到树木晃动,就像看到被扫射后的中国百姓。这里通过巧妙的比喻,揭露了日本士兵之前的罪恶行径,也表达出他的反省。
C.一只东北虎遭遇枪击后,两只虎先后跳下悬崖。自然动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的反抗与蔑视,来保存物种的尊严,这种行为震慑人心。
D.小说以美丽壮阔的小兴安岭为背景展开故事,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下上演人对兽的血腥杀戮,试图阐述一种白与黑、冰与火、善与恶的关系,逼人深思。
E.文章以两个主人公的行踪展开了两条自始至终平行的情节线,这虽然限制了阅读者的视角,但增加了双方较量的紧张氛围,吸引了读者注意力。
(2)小说第三段画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分析。
(3)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性”与“兽性”的错位与统一:即人有兽性,兽有人性,人有人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4)小说以若干年后日本士兵来寻鄂伦春猎手报恩为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并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揭示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其中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 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
2.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B.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C.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D.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即孝顺,善事父母;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C.尊公是对别人祖父的敬称。尊,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又如尊堂指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B.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C.苏颂擅长发明,科技成就很突出。他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用的是水力而不用人力,不仅能够观测天象,还能够准确地报时。
D.苏颂十分好学,知识面非常广博。无论是经史、九流、诸子百家之说,还是天文、地理、算法、音韵、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他不通晓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
(2)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就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言,明清时期具有集大成的意义。无论荒政、仓储体系建设,还是养老慈幼、收养贫病残疾,以及各种福利、宗族保障等,从制度层面无不表现出对历朝历代的继承。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又体现出不少发展与创新之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的发生非此即彼,无灾之年极为罕见。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便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传统中国的荒政制度,极为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强调,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如朱元璋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如遇歉岁,平价出售。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矣。”其后历代皇帝也多有强调。雍正二年时,各省已“渐行社仓之法”,并最终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宋代以后,官僚士大夫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和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最早的宗族义庄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重整封建宗法关系,明代各个宗族纷纷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义庄之设遍天下。”适应宗族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等情况,明清时期宗族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周贫、济困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虽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规模及设施等似未必能超过宋代。明清时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活动早就已经出现,但其成为一种由团体机构主持的社会事业则始自明代后期。明代后期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主要有同善会、放生会、掩骼会、一命浮图会、救生会(局)、育婴会等。放生指释放、救护被捕捉或将被宰杀的动物,如鸟兽虫鱼之类。明末清初的杭州、绍兴、南京、常熟、吴江、昆山、桐城、北京、番禺等地都设有放生会或放生社,放生事业十分兴盛。掩骼会的职能为收集掩埋暴露的无名尸骨。崇祯十四年,江苏太仓州遭遇严重旱灾,知州钱肃乐组织一命浮图会。参加一命浮图会的人,根据财力,可一人救济多人,也可多人合救一人。救生会(局)的基本运营模式,是由民间或政府出资雇佣水手,置备救生船在容易发生事故的水面巡视,一旦发生船舶倾覆或有人落水的事故,救生船应迅速前往打捞。育婴会(社)是以收养弃婴为职能的慈善组织。明末慈善组织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同善会。劝善是同善会最主要的目的,可以说它是对行善者的一种褒奖。救济对象除了贫困这一物质标准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属于救济的首选对象。清代的民间慈善事业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慈善组织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财力充足,参与人员广泛,慈善活动经常化。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障的制度体系更为完备,但保障的层次仍然较低,多属社会救济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恩惠色彩。其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为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节选自王卫平《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和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办法、措施,既有对历朝历代的继承,也有不少的发展与创新,带有集大成的性质。
B.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C.中国传统上十分重视备荒仓储建设,明清时期建立起常平仓、社仓、义仓、营仓等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D.宗族义庄制度始于宋代,到明代得到极大发展,明代义庄带有深厚的封建宗族色彩,它以“周贫、济困”为宗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其规模及设施等都未必超过宋代,但它在民间慈善活动方面空前兴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B.同善会对贫困的救助,是以劝善为目的的,孝子、节妇属优先救济对象,而道德败坏、游手好闲者,虽然贫困也不会得到救助。
C.民间慈善组织放生会、掩骼会、育婴会等主持的慈善事业,均属于社会救济范畴,集中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收养等。
D.明代后期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其慈善活动由民间团体机构主持和完成,但事实上有些活动也会有政府参与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突破了政府单一救灾体系,以宗族和慈善团体等构成的民间力量成为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事业政府允许民间共同参与,这样就使得社会保障活动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各有侧重地开展。
C.在借鉴和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清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继续发展和完善,制度体系更为完备,成效也更加显著。
D.传统社会保障事业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将实行社会保障视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恩惠,因此社会保障的层次较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在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就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进行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的目的;饭后,同学们有序地整理餐桌,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分类摆放。老师介绍,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进行交流。比如,手势1代表饭,2代表菜,3代表汤……不需要发出叫喊声。总之,学生从进门到用餐结束都基本在无声中进行活动。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针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