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杭州举办。下面是这次峰会的会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分别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① ,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② 。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③ ,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① 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② 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③ 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④ 养此匠心,⑤ 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⑥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管 | 还是 | 至少 | 如果 | 则 | 从而 |
B | 无论 | 或者是 | / | 只要 | 就 | 如果 |
C | 尽管 | 或者是 | 最低 | / | 则 | 因此 |
D | 不管 | 还是 | 至少 | 若 | 则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个不是每个人都会面临“捐躯赴国难”的抉择,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直接报效祖国的机会的和平年代,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国民的爱国情怀?
B.从北京中关村到武汉光谷,从四川成都到上海张江,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创新已是各地最鲜明的发展底色。
C.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不仅在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D.神舟飞船经过第十一次成功发射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越“三步走”战略的第二级台阶,中国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举足轻重地显示出从容,场外中国观众理性观赛展现出豁达,彰显了新的时代气质,无论哪次比赛,中国早已展示出“世界级”的水平。
B.新疆有风光旖旎的草原,蔚为壮观的雪山,寸草不生的沙漠,碧波荡漾的湖泊,砾石密布的戈壁,芦苇摇曳的湿地……景色美轮美奂,让人恍惚迷离。
C.孙杰、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因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而对簿公堂,北京大兴区法院判决两被告向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D.他只上过小学,但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工作,并自学完初中的课程,还自修了中专的机械专业课程,虽然师出无名,但现在已成了大国工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 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 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 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B.华罗庚在读卢纶的《塞下曲》后,随口成诗指出卢纶的诗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因为天气寒冷,不会有群雁;二是晚上的高处,不可能看见雁飞。
C.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D.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E.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化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表达他劝勉人们要不畏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艰难,要抱定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勇气,以勤奋的训练去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坚持埋头苦干,要 有不被智叟那样的人干扰的独立精神。
(2) 简要概括华罗庚经历的三次劫难,及其对他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影响。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 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①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节选自《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②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请从人称的运用、语言的风格、题目的作用这三方面说说这篇传记在构思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