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节选) 李汉荣 这个古...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节选)

李汉荣

这个古老村庄就要消失了。 

城市像驾着坦克、装甲车的冲锋军团,一路炮声隆隆,烟尘滚滚:一路占山霸水,毁田掠地;一路捣毁村庄,沦陷乡土;一路铲除绿色,铺张水泥。城市。眼看着扑过来了。 

古老的村庄没有任何防御体系,要说有什么防御,也就是家家门前菜园用竹子、柴薪、葛藤、牵牛花、丝瓜藤、葫芦蔓搭起的篱笆,这样温柔的“防御体系”,也就挡个鸡呀、鹅呀,甚至鸡鹅也是挡不住的,本来也没用心真挡,挡啥呢,不就叨几口绿叶子吗?这些篱笆,这些防御体系,说白了也就是个柔软的装饰,鸟儿们就常常在上面歇息、跳跃,梳理羽毛。叽叽喳喳说着原野见闻。说着远山近水。从古到今,村庄都有这样的篱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唐朝的杜甫也是在这样的篱笆前招待客人,招待诗。 

王婶、二叔、张爷、春娃他妈……连夜到村头老井挑水,这是最后一次打水了,孩儿最后一次吃母亲的奶,就是这种难分难舍的心情吧,以后,再不会有这样温暖的怀抱,再不会有这样亲切的乳汁了。

井台上,人们心情黯然,都不说话,是的,诀别是伤感的,怎么会有兴高采烈的诀别呢?是的,这是另一种离乡背井,岂止如此,以后,是再没了乡,永失了井啊。 

此时的人们都不说话。往日的井台,是村庄最温情、最有意思的地方。挑水的人们,在井台上相遇,就要停下来,说家长里短,说庄稼天气,顺便说说家里三餐口味和天下局势;年轻后生遇到老年人,就帮助把井水提上来,后生走远了,走了几十年那么远了,仍感到背上落满老人感激的目光。 

村庄里,人们的眼神,是这井水给的,清亮里漾着善良;人们的口音,是这井水给的,柔软里带着清脆;连脾气和心性也是这井水给的,格局不大,但并不局促,底蕴却是细腻深沉;水波不兴,但清澈如镜,胸襟能容纳天光地气。从村庄里进出的人,血脉里都循环着一股清水,浇灌着深深浅浅的日子。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是村庄做人的伦理;厚道和本分,是村庄里对人品的最高评价。其实,你若要分析住在这里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的性情和品德,分析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口清流不断的深井。 

每过些年总要淘一次井,淘井,就是给井洗澡沐身,井底、井壁、井口、井台,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维修。淘井,这是村庄的盛大节日,大人喜悦,孩子欢笑,连村庄的狗受了感染也跟着人们四处撒欢,瞎起哄。淤泥、瓦片捞上来了,云娃妈的发卡、喜娃婆的手镯、李三叔的旱烟锅捞上来了,井台上一阵笑声和惊呼,有人就说:这井可是个好管家啊,贵重的物件、小孩偷偷扔下去的瓦片,它都好好保管着;接着,又捞出清朝的几枚铜钱、民国的几个银元,那是先人挑水时不小心从衣兜里掉下去的,以往淘井没淘到底遗留下来,人们就想象那弯腰提水的古人长什么样子,想象他当时怅然的心情,就感叹,这井还是个收藏家,收藏着时间的遗物;井壁上砌着唐朝的砖,宋朝的石头,明朝又加进一些片石,井沿上抹着当代的水泥,啊,这井,浑身上下都是历史,它是一个历史学家,不,它就是历史。老老少少的人们,就感到了一种久远、幽深的东西,对井水,对生活,又增加了一份敬意。 

今夜,此时,人们挑水,但没人说话。井台上,月光安静均匀地铺着碎银;井里,那轮祖先留下的月亮,笑眯眯地望着天上的另一个自己,但他并不惊讶自己水里的身世,井一直把他抱在怀里养啊养啊,几千年都保持着白净和雍容,他等待着那熟悉的身影,他等待着出水的时刻,他等待着那荡漾着又复静止的感觉。 

天真的月亮不知道,今夜,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清水里亮相,这是他最后一次和村庄约会,明天,村庄将被机械捣毁,水井将被水泥封死,照了千年的镜子,从此永失;村庄连同她收养了千年的月亮,从此永别。

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2.井水赋予村庄里的人们哪些美好的品性?请加以概括。

3.“淘井,这是村庄的盛大节日”,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欢乐。这似乎与本文的感情基调并不吻合。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描写这一场面?

4.作者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村庄就要消失怀有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

 

1.①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表现了现代城市侵占古老村庄的迅猛之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1分)②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拟人化的语言,(1分)形象地描绘了城市化发展对古老村庄的破坏,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1分) 2.①善良、温柔、清亮。②格局不大,但并不局促,底蕴却是细腻深沉。③清澈如镜,胸襟能容纳天光地气。④有感恩之心。⑤厚道本分。(答出l点得1分,答时4点即可得满分) 3.①用欢乐反衬悲伤,更加突出了悲伤。淘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喜悦与欢乐,而这些喜悦与欢乐将随着村庄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喜悦与欢乐之情越浓,失去的伤感与失落就越浓。②淘井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水并,感受到了久远、幽深的东西,使人们对水井、对家乡的感情更加丰富深厚。作者安排这一场面描写,使文章的情感更加厚重深沉。(4分。答对l点得2分) 4.①作者对古老的村庄就要消失怀有伤感、失落之情。(2分)②深有同感。(1分)古老的村庄有朴素而又温馨的美好景色,村庄里的生活富有温情、情趣,村庄有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传统,赋予了村庄里的人们善良、细腻、感恩、厚道本分的美好品质。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随着古老的村庄的消失而消失,怎能不令人伤感、失落呢?(3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考虑手法尤其是修辞。这句话的修辞比较明显,照应每种修辞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抓住对人物进行的描写,包括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表情等细节)和侧面描写。学会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整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作者安排这一内容,要从手法和主旨两个方面考虑。表现手法上运用反衬,用淘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喜悦与欢乐反衬这些喜悦与欢乐将随着村庄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从主旨上说,这样写使人们对水井、对家乡的感情更加丰富深厚。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文章中感情倾向:“这种难分难舍的心情吧,以后,再不会有这样温暖的怀抱,再不会有这样亲切的乳汁了。井台上,人们心情黯然,都不说话,是的,诀别是伤感的,怎么会有兴高采烈的诀别呢?是的,这是另一种离乡背井,岂止如此,以后,是再没了乡,永失了井啊。”这些地方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了。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要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2分)

2.文中有一句看似闲笔的话:“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说说这句话有何作用?

3.文章的结尾写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

(2)钉头磷磷,                    

(3)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4)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师者,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7)合抱之木,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这首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清章燮评价本诗尾联:“以幽闲之意结之,益见旅人跋涉之苦。”你赞同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六国论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不能独           当:抵挡

B藉之以其西                 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                   委:委托

D. 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     阴: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倍之地             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且不知天下势也

C不免于灭亡            见利之浅

D之深思远虑          彼秦者将何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据说秋季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____________,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

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

那样的秋天是与蚂蚁般的车辆和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为敌的

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

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而存在的

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含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

A③⑤①②④   B.①⑤③②④   C.⑤③④②①   D.③⑤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